龍之宮 作品

第542章 虛無主義

    和尚會說不執著於空,也不執著於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話題就漸漸脫離山本身了,開始變成‘風動還是幡動,亦或是心動’,反正不管是風動還是幡動,最後總歸是要歸於心動的,所以山的問題最後會變成解脫的問題。和尚絕對是轉移話題的佼佼者。

    連神仙都說善不能全部覆蓋三界,惡永遠會存在,荀子有了一絲感悟,他說道:“之前老師也說過為了爭奪解釋權,一個東西可以被稱為善,也可以被稱為惡。也就是善和惡在不同的人看來是可以互相轉變的,這讓我想起了扁鵲的故事,據說他曾以毒藥救人。一味藥普通人吃就是害人毒藥,但病人吃卻是救命良藥。善與惡的本質是一樣的,老師說惡是善的缺失,我卻認為善就是惡,惡就是善。”

    芸姚心想荀子的進步速度也太快了吧,這樣自己做老師壓力山大。雖然荀子已經是芸姚的第二個徒弟,但她的第一個徒弟姚莊只是精於織布,對學問則是一竅不通。所以作為老師,芸姚之前都沒有感受過智商被徒弟碾壓的危機感,現在可算是感受到了。

    荀子的看法已經超越了凡人的視角,畢竟好和壞很多都是凡人規定的,比如蒼蠅被說是害蟲,但蒼蠅對大自然來說卻並不是害蟲。所以善和惡都是凡人的看法,以天道的角度來看,善和惡又有什麼區別呢?

    荀子在芸姚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既然善不可能完全消滅惡,那麼他就有了新的思路,善和惡會不會根本就是一回事呢。只是凡人為了爭奪話語權,所以強行把一樣的東西拆成了兩樣,一個說是善,一個說是惡。

    思路是越來越清晰,荀子也有些激動。說一個東西是善,是為了掌握話語權,說一個東西壞,是為了劃清界限。

    說善,是為了讓大家向自己學習,說壞,是讓大家不要向對方學習。

    “當我們說君子是善,蠻夷是壞的時候。蠻夷也會反過來說君子是壞,蠻夷是善。”荀子時而激動,時而皺眉,在為自己發現更深層次的學問而高興,也在為殘酷的現實而難過。想到了這些,荀子頓時感覺以前自己的驕傲是那麼無知,那麼淺薄,同時也對自己受到的教育產生了疑問:“我難道一直是在學習偏見麼?我們奉為圭臬的華夏君子,但在蠻夷看來肯定是醜陋不堪吧。而被我們視作蠻夷的人,肯定也有屬於他們的善良吧。就好像當年楚國被當做蠻夷,但也有《楚辭》之作,也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詩經名句。”“老師,我以前是不是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