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宮 作品

第542章 虛無主義

    芸姚和荀子的想法其實差不多,只是荀子承認‘欲多物寡’,所以他的遊戲規則、他的禮樂建立在物寡的基礎上。後面韓非子也是如此,都先承認物寡,然後進行分配。

    芸姚則是想要增加物質的數量,來改變‘欲多物寡’。

    荀子拜師之後,進步飛快,他不由問芸姚道:“老師,雖然物質可以依靠技術的發展增加,但稀有度這個概念並不會消失,只要有稀有之物,定然就會讓人趨之若鶩。依舊可以形成相對的、局部的‘欲多物寡’,難道善就真的不能覆蓋一切,惡必然會存在麼?”

    荀子意識到了一點,那就是稀有的概念不會消失,就必然會引發鬥爭。比如說解釋權就是稀有資源,再比如尖端科技,這些東西不管是在哪一個時代都是稀有的東西。就算是把解釋權分給了每一個人,但依舊會爭來爭去。

    “是的善並不會覆蓋一切,稀有之物也依舊會存在。”芸姚表示自己也沒經歷過什麼大同世界,不過既然存在那就接受它就算了,沒必要追根溯源。在這點上,芸姚和大部分的諸子百家的想法是一樣的,那就是接受已經存在的東西。

    這也是中西方哲學的主要區別,就好像一座山,諸子百家會想山就在這裡,那隻要接受就行了,沒必要想山為什麼會在這裡。但西方哲學家卻會思考山為什麼會在這裡,有什麼特別的原因麼?然後他們就會刨根究底,絞盡腦汁地想。

    這個時候西方教的和尚就會告訴兩方,山既存在又不存在。存在是因為‘不執著於空’,不存在是因為‘不執著於法’。你要說山不存在,那隨便從山上拿塊石頭就能把和尚砸得頭破血流;但你要說山存在,那麼你肯定是成不了佛的。所以西方教講究‘中道’,就是不能說不存在,畢竟和尚也要吃飯睡覺,這種事情和尚也不可能完全否定。但也不能說存在,因為承認這些存在,就沒法得到解脫了,所以和尚會說山既存在也不存在。

    接受山的存在,然後安心過日子,如果發生山洪之類的事情,就搬到遠一點的地方,累積山嵐變化的經驗,努力把山的變化變為有利於自己生活的條件。這是諸子百家的做法。當然名家肯定會討論一下山這個名字到底能不能準確地描述眼前的物體,來一場白馬非馬的辯論。

    西方哲學家會思考山為什麼會在這裡,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還是絕對的精神?亦或者是大陸板塊運動擠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