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宮 作品

第542章 虛無主義

    荀子的視野被打開,但同時也陷入了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當中,認為華夏曆史也不過爾爾,沒什麼好的。

    跳出凡人角度,得出善惡相同確實很厲害,但歷史虛無主義就免了。

    以前荀子以華夷之辨作為評斷好壞的根本基準線,華夏再壞也比蠻夷好。但現在他意識到華夏和蠻夷其實都一樣,天道是不會認為華夏和蠻夷有差別的,就好像對天道而言蒼蠅和蜜蜂也沒有哪個更好、哪個更壞。所謂的好壞都是因為荀子作為中原學者的偏見,同時整個華夷之辨也都是集體的偏見。

    芸姚笑起來了,解釋道:“其實在殷商早期,周也是西戎之一。周文王之所以著《周易》其實就是要讓周從蠻夷變為華夏,《周易》的核心就是變。周公旦更是給出了一套標準,凡是遵守周禮的都是周人。所以若無周禮,我們嚴格算起來都是蠻夷,只有宋國才是真正的華夏。如果推到夏朝,那只有已經覆滅的杞國才是華夏正統,殷商也是蠻夷。”“不過華夷之辨到了齊桓公的時代出現了變化,不再是華夷之間的轉化,而是變成了對立。因為齊桓公要做霸主,所以管子給出了個主意,通過製造一個外在敵人來團結中原各國。所以你能明白麼?華夏和蠻夷可以通過遵守相同的標準轉化,也可以為了團結各自的內部關係進行對立。如果真的要用一個標準來區分好和壞,那就要看誰更能推動人族的發展了,誰的標準能囊括更多的民眾,簡單來說你是以周公旦為目標,還是以齊桓公為目標,是要轉化還是要對立。”

    荀子一聽立刻行禮,聽了老師的話,他心裡好受多了,他說道:“原來的蠻夷可以通過周禮轉化為周人,原來的凡人也可以通過修仙修煉成仙人,此乃天道變化。然推動人族進步,乃天道之不變也,可謂是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所以不管華夏還是蠻夷都應該努力進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不是沾沾自喜,五十步笑百步。”頓時又感覺生命有了意義,也從歷史虛無主義中走了出來。

    同時天道也在荀子身上點亮神光,顯然荀子距離進入諸子館也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