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宮 作品

第495章 講道理

    法是一條明確的邊界,要是越過去,就別怪法不容情了,所以被法攔住的人都不會喜歡法,都會反對法。所以以後秦法被六國人反對,因為在他們看來秦法並不是保護自己的,而是傷害自己的。這就是法家的缺陷,法家能造利,但太平之後卻很難讓每個人都接受。所以壞人可以接受仁義,但絕對不會接受法律。

    仁義則很模糊,有彈性,可以在裡面反覆橫跳,既可以用來自保,也可以用道德武器去攻擊別人,誰不喜歡呢。也正因為大家都喜歡,所以男女老少,善良邪惡都可以坐在一起談論仁義,以仁義為基礎進行妥協,而妥協就是文明的象徵,不妥協也就是極端化。

    孟子心情複雜,不知道說些什麼好。

    而莊周更是對芸姚刮目相看,沒想到對方已經將自己的齊物論活學活用,竟然放下成心,既談利又談義,可謂是靈活多變。不過想到芸姚本身就是墨家,本來就是以包容兼愛見長,倒也釋然了。

    “看來我的齊物論還是很有用處的。”

    “自然有用,雖然不能落實到管理社會之中,但用於學問研究是很有用的,學者絕對不能有成心,應該齊同學問,不能只看一方面。”

    莊周笑了起來道:“這也是無用之用,在治國安邦上沒用,但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派上用場。”無用之用也是莊周的思想之一。

    芸姚不有點頭,確實如此,齊物論不是什麼治國之言,但如果用來指導思想或者指導學習,確實有提綱挈領、開拓思路的作用。

    這次對話對孟子的衝擊是最大的,因為他不得不面對事實,那就是儒家有儒家的缺點,確實造不了利,就算孟子提出以有道伐無道,也同樣比不上法家的各種造利之法。不過儒家有自己的優點,那就是能包容更多的人,而法家的缺點就是得不到所有人的承認。

    “看來是我成心太重。”孟子最終承認放下成心就能發現社會遠比想象中要複雜,放下成心看到本質。仁義並沒有那麼美好,利益也沒有那麼醜陋,仁義和利益全是社會運行的基礎,缺一不可。利益是生存基礎,仁義是文明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