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宮 作品

第496章 砥礪前行

    不能對仁義有成心,自然也不能對利益有成心,放下成心看問題,齊同仁義和利益。

    以前孟子說今人的品德不如古人,所以古代賢者變法是人人稱快,而今人變法是怨聲載道。根本問題就是古代賢者身在開拓的時代,所以有足夠的利益去分配,所以大家其樂融融,相安無事。而戰國開拓的空間已經很少了,利益增長的空間微乎其微,變法就是要割肉,那自然怨聲載道。

    簡單來說,戰國變法肯定是不如聖賢變法,因為聖賢辦法能帶來巨大利益,而戰國變法是利益的再分配。就好像考試,滿分一百,以前華夏文明只能考五十分,但進步空間巨大,而戰國時代的華夏文明考到了八十分,進步空間就沒那麼大了。越到後面,就越是困難。

    所以要放下成心,才能看到真相。

    不過雖然看到了真相,孟子也不會去說,也不會宣傳齊物論,他在知道自己的成心之後,就說道:“雖然知道了自己的成心,但我依舊要繼續原來的主張,依舊要反對法家。”

    莊周聽了不由點頭,雖然芸姚靈活運用自己的齊物論,發現了齊物論的用處,但莊周其實也不是很愛聽芸姚開口閉口就言利的主張,畢竟現在擴張都已經到了極限,各國都不得不去其他國家搶利,如果芸姚的主張推廣下去,古代聖賢是搶利,現在戰國也是搶利,那大家還不理直氣壯?只怕天下就更亂了。

    莊周說道:“你之所言雖然鏗鏘有力,但比我的‘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更可怕。若是天下皆知,那天下只怕連假仁假義都沒有了,反正連古之先賢都是搶利為先,再說仁義。現在既然不能擴張,那大家也只能撕破臉皮互相搶劫,連假仁假義都不用了。”

    孟子點頭,果然莊周和他很像,都是想要天下太平,所以才會對天下進行批判,莊周心中追求的也是仁義,只是戰國確實不能讓人滿意,所以他們兩人才會選擇了兩條截然相反的道路,自己積極入世,而莊周和隱士一樣厭世。

    “確實如此,這天下之利都在別人身上。法家變法要殺人,國君擴張要發動戰爭,若是我再不努力地推行仁義,那仁義可就徹底消失了。所以我不能讓其他人再通過齊物論瞭解到真相,我也要繼續宣揚仁政。”哪怕是自欺欺人,哪怕是無能為力,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點孟子倒是和孔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