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宮 作品

第495章 講道理

    芸姚表示要用齊物論、要放下成心去看待歷史,就會發現歷史中寫滿了利益獲取和利益分配。所以哪怕史書上的某些事件可以美化,甚至可以偽造,但歷史書對當時社會的系統記錄是不會有錯的,史書能告訴後人當時的環境下統治階層到底是如何來解決資源和分配問題的,如何開源節流,如何互相爭鬥。

    孟子聽了非常生氣,不過這是第一次有人指出了儒家和法家的根本區別,那就是儒家分利,法家造利。

    “夫子,你得放下成心,對儒家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如果你一直拒絕去直面利,就不能看到歷史的真相,就不能學會先賢仁政的本質。”芸姚說道,其實還有很多刺耳的話她還沒說出來呢。

    芸姚沒告訴孟子,三皇五帝,商湯文王這些聖賢之所以仁政,那是因為他們分給大家的都是搶來的利。

    三皇五帝就不用說了,當時人類開拓洪荒,到處都是機遇,自然是開一塊地就分一塊地,大家都喜氣洋洋。

    到了商湯,搶的是夏朝。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搶的是商朝,他們都是開國之君,分的都是搶來的利益,自然大氣。

    到了戰國,各國的擴張基本到了極限,向南向北向西向東都沒什麼空間了,那麼接下來諸侯王要分的就是自己的利,那可是分一點少一點,肯定不樂意。

    這也是為什麼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因為打天下的時候高歌猛進,打下一個地盤就多一個分利的點。可等到守天下的時候,地盤都打下來了,要開始論功行賞,要開始利益鬥爭,誰都不樂意少拿。如果有人覺得自己少了,那就拉起兵馬繼續打。

    在守天下的時候,君主會拿出仁義,大家如果都不反對,那麼就算是分好了。要是覺得不滿意,肯定要說君主是與民爭利,是不仁,也避免起兵造反,在仁義的框架下繼續協商,妥協。

    這些話可以說是紅果果,仁義道德完全是分利的遮羞布。說出來肯定能把孟軻氣得七竅生煙,所以芸姚沒說。

    孟子聽芸姚要自己放下成心,突然發現齊物論果然是有用的。不過若真的換一個角度看歷史,如果君主的仁義真的全部是建立在分利的基礎上的,那仁義道德意義何在?

    “好,我放下成心。那你告訴我,如果按照你所言,豈不是連聖賢都不講仁義只講分利,那仁義禮智、孝悌廉恥還有什麼用?”孟軻臉色鐵青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