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宮 作品

第494章 仁與利

    孟子果然不認同莊周的齊物論,認為它沒用。

    莊周雖然覺得大家齊同,天下大同,卻也給不出任何的實例和推導。連墨家兼愛還需要說大家都是老天爺的財產,所以老天爺不希望人類打仗。但莊周的齊物論完全就沒有這種前提推導,只是告訴大家要齊物的結論。

    其實孔子也是直接告知結論,沒什麼推導,只是教大家仁愛。但如今時代變了,不是春秋是戰國了,儒生必須要回答為什麼要仁愛,仁愛的基礎在哪裡。

    孔子的時代,沒人這麼問他。但戰國卻有人這麼問儒生,孟子回答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給仁義禮智找依據,這四端是每個人都有的,也就是所謂的性善論。

    而齊物論的依據又是什麼?莊周回答不了,他只能說每個人都有‘成心’,所以看到的只是事物表現的表象,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但成心不能作為齊物的依據,只能說明人族有缺陷。齊物論本身只是莊周用敏銳的直覺想象出來的,告訴大家應該這麼做,但不要問依據是什麼,莊周回答不了,做多也只能說和成心反著來。

    所以最後有了道教,宗教就是不要問懂不懂,只要問信不信。

    不過就在孟子批評莊周的主張是水中月鏡中花的的時候,芸姚仗義執言認為齊物論雖然不能落實到個人身上,也不能落實到社會之中,但可以落實在思想上、主張上,落實到孟子的‘法先王’上。

    可謂語出驚人,孟子本以為芸姚只是個巧舌如簧的說客,沒想到一開口就要把一儒一道兩個極端的主張融合到一起,簡直膽大包天。孟子可以肯定就算是稷下學宮的學生也沒有芸姚這麼大的口氣,一開口就說法先王是‘法表象,而沒法本質’。要是自己的學生在這,肯定能一人一口唾沫噴死芸姚。

    孟軻皺著眉頭,看向芸姚,目光中充滿了不認同。“你說法先王是畫蛇添足?我倒要問問你先王行仁政,史書之上可有記載?”

    “確有記載。”史書自然記了很多仁政的例子。

    當年孔子微言大義,在《春秋》中加入了很多個人的主觀見解,對自己不認同的歷史事件用貶義詞,對自己認同的事件則用褒義詞,通過褒貶的區分來表達孔子對歷史事件的態度。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護自己,一方面也能讓後人知道孔子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