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宮 作品

第494章 仁與利

    孟軻拍案,對芸姚怒目而視,芸姚這麼說先王聖賢,置仁義於何地?這些理論簡直就是汙言穢語,簡直就是亂世亡國之語。

    芸姚按手,希望對方稍安勿躁,繼續說道:“孟夫子,你不要激動,我又沒說仁義不好。仁義自然也好,不過只能在君王分利的時候用,在大家一片喜氣洋洋的時候用,而不能在君王搶奪利益的時候用,搶奪利益還是要看刑名。因為仁義只能分利,卻不能造利。現在七國的問題不是分利的問題,而是造利的問題,利就這麼多,但國家中要分利的人口卻越來越多,所以七國都需要找到新的造利之法。法家提出的就是變法圖強,李悝、白圭、衛鞅的思路其實都差不多,先賺錢,後強軍,最後擴張。因為法家能夠造利,所以君王都喜歡重用法家,而不是儒家。這就是齊物看歷史得到的結論,齊仁利,才能看清本質,利是資源,仁是分配方式。”

    芸姚表示用齊物論的方式去看待歷史就能看到問題的所在,歷史的竹簡裡寫滿了利益和分配,誰都不能迴避。儒家不被重用的原因也很簡單,儒家不能造利,只能在原有的利益基礎上再分配,那誰願意啊?君主和貴族根本不願意和民眾分利,對儒家的態度自然是高高捧起,但絕對不用。

    畢竟儒家開口就是仁政,就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就是要給君王放血,而且還是光放血不造血,戰國哪個君王能被儒家這麼折騰啊。也只有以後大一統了,需要一個四海皆准的分配方式,儒家才被正式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