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宮 作品

第494章 仁與利

    也因為孔子的微言大義,所以光是《春秋》的解釋就有《公羊傳》《穀梁傳》《左轉》,三部《春秋》的解釋都有不同的傾向性,有專門挖掘孔子微言大義的,也有注重補充歷史史料的,也有單純就是契合時代的翻譯。

    通過微言大義,孔子把道德觀念融入《春秋》,他老人家支持什麼反對什麼,一目瞭然。

    孟軻見芸姚不否認史書,就說道:“既然你知道史書上有仁政之記載,就應該知道聖賢之仁德才是天下太平的原因,我讓大家法先王又有何不妥?”

    “在對歷史的態度上,我是認同法家的,認為國政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能一味循古。”芸姚緩緩說道:“歷史上確實有仁政,但也清晰地指出了古今的不同,歷史上的先王治理過萬乘之國麼?恐怕沒有。但現在萬乘之國就有七個,千乘之國也不少,有如此巨大的變化,如何還能循古?”

    “若是聖賢能復生,一定能管理好萬乘之國。”孟軻非常篤定地說道:“聖賢一出,天下皆從。到時候天下的奸邪小人全會被除掉,萬乘之國也會聞風而至,接受聖賢的統治。”

    “這就有些一廂情願了,難道賢如夫子還不夠麼?我也沒見七國認夫子你做天子啊。”芸姚覺得孟子這種看法太天真了。

    孟軻瞪了對方一眼,好在他是有涵養的,才沒直接罵人。他只是說道:“不敢當,鄙人可不敢和古之聖賢相比。”

    “不說笑了。”芸姚板起臉來,開始認真的忽悠模式,她說道:“我聽說夫子去過魏國,大魏王見到夫子的時候開口就問如何強國,夫子則轉身就走,認為魏王不先問仁,卻先問利,不是個好大王,可有此事?”

    孟子點頭承認,當年他也是年輕氣盛,根本不給君王好臉色看,不滿意轉身就走,根本不鳥他們。

    “我再問夫子仁政可是養民、教民,讓民安居樂業?”

    “沒錯,仁者無敵。”孟子點頭說道。

    “養民、教民,安居樂業難道不是利麼?”芸姚說道:“這也是禮,夫子讓國君行仁政其實也是利。過用齊物論看歷史,我們就能發現仁義之君都是分利給天下,所以天下人都覺得君主的土地太少,財產太少,因為賢君最終會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自然天下太平。而現在天下已經找不到願意分利給大家的君主了,就算有也是慷他人之慨,是從其他國家搶劫過來一起分利。”“齊物論告訴我們看問題要看本質,不能看錶象。表象是君主仁慈,國人愛戴,君民和諧,但本質就是仁慈的君主是分利給大家的,並非只談仁不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