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旱災

 雖然去年起義首領王二、王大梁雖先後犧牲,但繼起者日眾。崇禎二年(1629)閏四月初八日,起義軍七千餘人攻三水,遊擊高從龍敗死。官兵被傷者二千餘人。 

 這是這樣一個悲慘世界,那麼朝廷在幹什麼呢?地方官整整一年都不知道有旱災嗎?直到百姓人相食也不採取措施嗎? 

 朝廷查抄閹黨得到了一千萬兩的銀子,大明的官員紛紛請小皇帝發內帑,就是小皇帝的內庫,撥銀子救濟災民,怎麼看都是一心為民的好官呀,可是百姓還是餓殍遍野,為什麼?朝廷不撥銀子救災還這麼貪汙呢?銀子沒出北京,已經“漂沒”了百分之三四十,到了地方一次次扒皮,用到百姓身上的已經所剩無幾,官員們要麼不報,要麼驅逐百姓離開,總之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也沒有實心做事的官員,朝廷撥了幾次銀子,事情仍然按照不斷惡化的方向發展。其實百姓就是沒飯吃,路就是二條:要麼運糧進陝西;要麼移民去湖廣就食。糧不救我,我去救糧!本來朝廷統一下詔,各地方配合實施也是有可能的,至少要少死很多人,可是地方官員不幹啊!你陝西的災民來我這吃飯,我去哪裡貪汙糧餉?你不來,糧庫的糧食我就賣掉一半也沒人知道,你一來,我不是露餡兒了,不行,你不能來。這也是流民變流賊的主要原因,但凡一天給一頓稀粥也至於殺大戶,殺貪官造反,為什麼流賊早期攻破城池要把官員家裡殺的雞犬不留,那是太痛恨了啊! 

 朝廷如果有那麼多銀子,官員們如果不貪汙,還要有那麼大的運輸能力運糧,只要滿足這三條,那麼運糧這個辦法是可行的。但是在大明,是一條也行不通!唯一辦法就是移民。災區邊緣少運糧,災區中心多移民才是正解,可是在大明也是行不通的,官員們不幹,藩王們不幹,地主豪紳不幹,人你移走了,我的地誰種?我的錢怎麼賺?為毛我要給這些草民提供糧食?這是我的,不是朝廷的,你沒有權力讓我放糧!看,這就是大明的死結,只有推倒了重新來過,也許才能解開這個死結了。 

 百姓的苦難現在只是剛開始,更多的還在後頭!華記三條移民線路全開,地方官員們知道移民走了,麻煩就沒有了,都是裝聾作啞,不敢阻攔,大同、天津、海州擠滿了逃難的災民,華夏每天移民數甚至達到三萬一天的高峰值,不過大部分活不下去的人要麼移民走了,要麼參加了流賊,陝西的形勢嚴峻起來了,流賊勢大,官軍力量不足。 

 朝廷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調兵,由於遼東已經沒有威脅,山海關總兵馬世龍部的關寧騎兵一部也被調到陝西,領兵將領是祖澤潤、祖寬、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