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工程兵子弟 作品

第131章 法院的書記員,何去何從?

 對我國國家機關的運轉稍有了解的都知道,我國各種國家機關單位在過去二十到三十餘年的時間內由於受到日漸增長的工作量和嚴格限制的人員編制的雙重擠壓,為了推動日常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得不大量招聘編制外的合同工。作為執掌國家審判權的人民法院,歷年來承受著水漲船高的案件壓力,而維持運轉所需的一切費用均受制於地方財政,自然不能免於大量使用聘用制人員。而聘用人員的個人資質和水平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人民法院日常工作所需,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2013年底,本人剛剛在新單位報到上班,就遇到了從未經歷過的情況。當時立刻接到任務,負責組織書記員清理本院民一庭的已結案未歸檔卷宗。令筆者完全意料不到的是,在全部卷宗歸檔完成後,在某一名聘用制書記員從卷宗裡清理出的廢材料堆裡發現了當事人提交的借條原件,還有審判員署名的法律文書發文稿等。筆者將情況彙報給庭長,在隨後的交流中,筆者得知了關於聘用制書記員的更多情況,比如造成民一庭大量案件結案後未裝訂歸檔的原因,就是之前幾名聘用書記員未交接工作就倉促離職,新來的聘用書記員既不熟悉業務也不願意接手前人丟的爛攤子。岔開來說一句,本省省會城市城區法院不同程度地存在卷宗積壓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在2015年全面強制推行“結案歸檔制”後才得以解決的。 

 2014年,筆者調到本院執行局工作後又有了一次意想不到的經歷。筆者在把一名被執行人帶回法院談話時,本院其他業務庭的一名聘用制書記員聞訊而來,表示該被執行人是自己的遠房叔叔,並身穿制服在申請人的面前為被執行人據理力爭,執行局的同事勸阻其不要在這個場合說這些話,該書記員仍然我行我素。所幸申請人法律意識較為淡薄,沒有指責法院工作人員違法違規干預案件的行為有悖司法公正,否則當時難以收場。 

 2017年,筆者到省會市中級人民法院掛職幫忙工作,耳聞目睹了人民法院聘用制人員這個群體的更多亂象。有的聘用法警因為開庭時間太長耽誤下班,在庭審間歇當著檢察官和律師的面斥責審判員;有的聘用制書記員剛剛走出學校,社會經驗嚴重匱乏,工作尚不熟練就開始自我膨脹,因為公車駕駛員緊缺而不能保障派車就跟後勤管理人員發脾氣;還有的聘用制書記員拉小圈子、搞團團夥夥,憑藉跟實習生是師兄弟姐妹關係,拉攏實習生和其他書記員一起排斥在編人員。 

 筆者在此不得不遺憾地指出當前法院中的一種壞風氣:由於聘用制書記員流動頻繁,影響到了審判工作的穩定性和連貫性,所以為了不刺激聘用制書記員離職,而對種種不規範的亂象聽之任之,只求工作能夠過得去,不出大問題就行。而敢對聘用書記員高標準、嚴要求的人反而成了另類。筆者在省會市中級人民法院掛職時親眼見到所在業務庭的一位作風嚴謹的青年員額法官被聘用制書記員集體排斥,沒有書記員願意跟這位員額法官做事,因為嫌他“事多”。而配置給這位員額法官的聘用書記員是一個專科院校、旅遊專業畢業、到該單位混社保(自稱)的人,因為不能適應該員額法官的嚴格要求而屢受批評,在勉強跟著這位員額法官工作了六個月之後被替換為一位在編制的法官助理。 

 筆者通過搜索過往研究探討法院聘用人員問題的資料,非常遺憾地發現,很少有站在聘用人員本身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問題的。筆者在此嘗試補上一個漏洞,即便遭到點代面、以偏概全的質疑,也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任何工作都需要靠人來做,而人的本性是先考慮個人得失,這是人性,也是常識。以筆者目前所在法院作為樣本進行分析,作為省會城市的三圈層郊縣法院,2014年本院給聘用人員的待遇是提供的報酬是年入三萬餘元,到2018年是將近5萬元。目前本院聘用制書記員29人,以專科以下學歷畢業的女性居多。該29人中工作了6年以上的就有13人,算得上是不臨時的臨時工,而13人中又僅有1人為男性。上述29人中,本科畢業的、法律專業、文秘專業的寥寥無幾。這樣的人員結構究竟何以產生?與法院給聘用人員開出的待遇條件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雖然歷經變革和重構,但其核心價值仍然要求男性承擔供養家庭的重任,對於女性則沒有提出同等要求。如果一個女性的學歷、思想見識和人生格局不高,生活的主要精力著重於照顧家庭,找工作自然不必向高標準看齊,能餬口足矣。法院為聘用人員提供的待遇條件顯然滿足不了一般城鎮男性供養家庭的需求,而對於學歷不高的已婚城鎮婦女來說,倒是正好符合其首先照顧家庭,其次掙點錢補貼家用的需求。 

 與部分社會輿論詬病的“臨時工不臨時”現象相反的一個例證是,在本省省會市中級法院,聘用制書記員群體卻又是當之無愧、貨真價實的“臨時工”,究其原因在於微薄的報酬與繁重的工作和承擔的責任不成正比,導致其聘用制書記員工作的“低性價比”名聲在一批又一批招聘來的新人中代代相傳。而更加弔詭的是,中級人民法院繁重的工作和提供給聘用人員的的微薄報酬如同一把鋼鉗齊頭並舉的兩瓣鉗齒,其產生的咬合力既能夠逼迫其中的無能之輩加速離職,也能夠倒逼其中的優秀人才儘快熟悉業務、學到真本事從而更有本錢和實力離職,還能夠讓不接受這種待遇的人入職之後馬上離職,而能夠扛得住這雙重壓力的聘用人員則修煉出了一般在有編制的老法院幹警身上才看得見的老油條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