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 作品

第37章 武則天: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智慧與手腕,她編纂《內訓》一書,逐步提升自身的政治影響力。同年,中書舍人李義府率先表態支持“廢王立武”,此舉得到了李治和武則天的高度讚賞,並引發了其他朝臣如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人的相繼轉向。李治見時機逐漸成熟,再次萌生廢立之意。關鍵時刻,元老重臣李積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的表態,使得原本不利的局面發生了根本性扭轉。 

 十月十三日,李治下詔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廢黜王皇后和蕭淑妃為庶人,並將其家人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一週後,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並將反對最激烈的宰相褚遂良貶謫出京。十一月初一日,舉行了盛大的冊封皇后儀式,標誌著武則天成功登上皇后之位。 

 永徽七年(656年),武則天覲見宗廟,高宗追封其父武士彠為司徒,並附祭於唐高祖的宗廟;同時加封武則天母親楊氏為代國夫人。武則天藉此機會撰寫《外戚誡》獻給朝廷,以應對輿論壓力和質疑。 

 顯慶二年(657年),李治和武則天決定移居洛陽,定洛陽為東都,進一步鞏固了他們的權力基礎。至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與李治共同決策,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驅逐出京,從而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的目標。 

 五、二聖臨朝 

 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因風疾發作,身體狀況惡化,無法正常處理政務,於是將國家大事交由皇后武則天代為處置。這一時期標誌著“二聖臨朝”的開始,但這也逐漸加深了他們之間的矛盾。在武則天協助治理國事的過程中,她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果斷決策力,如龍朔元年(661年)正月請求禁止天下婦女扮演滑稽藝人,得到了李治的採納;同年四月,武則天成功勸阻了李治親征高句麗的打算。 

 隨著武則天權力的增長,“專作威福”,對李治的決策產生了很大影響,甚至到了控制的地步,這使得李治深感不滿。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儀提議廢黜武后,李治同意並著手準備詔書,然而此事被武則天及時得知,她親自面見李治申訴,使得李治心生愧疚而收回成命,並將責任推給了上官儀。此後,每次理政時,武則天都會垂簾聽政,大權幾乎盡歸中宮,包括官員任免、刑罰裁決等重大事務皆由其定奪。 

 武則天積極推動李治封禪泰山,於麟德二年(665年)陪同李治進行了一次規模宏大的封禪之行,不僅彰顯了唐朝國力的強大,也體現了她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咸亨三年(672年),武則天還資助修建了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進一步強化了她的宗教影響力和社會聲望。 

 上元元年(674年),李治與武則天分別稱天皇、天后,武則天上諫言十二事,均得到李治採納並頒行全國。她在農業政策上表現出高度重視,鼓勵墾荒增產,嚴懲苛政導致人口流失的行為,所編撰的《兆人本業》農書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武則天執政期間大力推崇佛教,通過編纂一系列典籍以及設立北門學士,擴大了自身的政治影響力,並有效地分割了宰相的權力。 

 六、太后稱制 

 在嗣聖元年(684年),唐中宗李顯因打算任命岳父韋玄貞為侍中,遭到輔臣裴炎的反對,憤怒之下說出“朕即使把天下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這樣的話。武則天以此為由廢黜了李顯,改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即唐睿宗,並繼續臨朝稱制,全面掌控國家大權。同年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將洛陽改名為神都,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更改旗幟顏色、官服樣式以及職省名稱等,還賜宮城名為太初宮,進一步強化其權威地位。 

 面對徐敬業等人以擁立廬陵王李顯為名在揚州起兵反叛,武則天迅速派遣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率重兵前往平定,僅一個月就使得徐敬業敗亡自殺,有效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基礎。 

 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下詔允許官員和百姓自薦求仕,拓寬了人才選拔途徑;至垂拱二年正月,她雖象徵性地還政於唐睿宗,但後者深知這只是表面文章,於是堅辭不受,從而確保武則天能夠繼續臨朝稱制。同年三月,武則天下令設立銅匭制度,鼓勵民眾上書進諫、申冤及獻策,表面上廣開言路,實際上卻開啟了告密之風,導致朝廷內部人人自危。 

 武則天利用告密制度打擊異己,尤其是對李唐宗室展開了殘酷鎮壓,諸如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酷吏因此得勢,他們採取嚴刑峻法審訊被告,造成了大量無辜者的死亡,社會氣氛極度壓抑。垂拱四年,琅邪王李衝與越王李貞先後起兵反抗武則天,但均被迅速平定,隨後武則天進一步翦除了諸多李氏宗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