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逆流 作品

第282章 第一次裝巡對戰

 四時二十五分,通過無線電接接到交火消息的簡陽和岳陽艦,花了近三十分鐘完成兩次轉向和加速,整個航向變成南偏東方向,舷側對兩艘倭寇裝甲巡洋艦形成一個小小的t字型陣位,此時雙方相距五千米左右,在倭寇注意力全部放在襄陽艦方向時,兩艦急速開火。 

 為防備可能的明國艦隊來襲,上村將第二戰隊的六艘裝甲巡洋艦分成三組,一組帶三艘驅逐艦或魚雷艇出海戰巡,一組在港口外熱機備便,一組維持鍋爐生火整備,其餘防護巡洋艦作為預備力量相機出動。 

 與大明襄陽編隊交戰的是倭寇淺間號、常磐號裝甲巡洋艦,由第二戰隊司令官三須宗太郎少將親自帶隊,兩艘裝甲巡洋艦排水量與漢陽級裝甲巡洋艦相同,都是9700噸,尺寸也差不多,長134.72米、寬20.45米、吃水7.43米。裝甲防護方面,舷側180毫米,甲板50毫米,炮塔152毫米,司令塔356毫米,舷側裝甲明顯厚於漢陽級。 

 受到朝鮮戰爭啟發,大家都認可巡洋艦發展的幾個趨勢,一個是全艦速射炮化,第二個是艦體大型化,便於加厚裝甲,塞更多的蒸汽機提高航速,第三個是魚雷,魚雷,還是魚雷。 

 因此,在這種思路下,大明和其他國家走上理念類似而具體實踐不一樣的道路。尤其是朝鮮戰爭中,大口徑火炮由於數量少,射速慢很難擊中對手,反倒是中小口徑速射炮能夠將對手打的遍體鱗傷,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最後被魚雷收拾,或是被對手抵近用大口徑火炮擊毀。 

 現在世界各國流行的裝甲巡洋艦設計都是四門200毫米左右大口徑主炮,12至14門120以上毫米左右速射炮,12門以上的75毫米以上速射炮,最大航速21節左右,再加上數量越多越好的魚雷發射管。 

 反倒朱先釺認為隨著火炮技術和觀測技術不斷提高,海戰中雙方開火距離越來越遠,此時魚雷和中小口徑火炮作用越來越小,所以小口徑速射炮可以少一點,裝甲防護可以弱一點,魚雷可以沒有,反倒是大口徑速射炮越多越好,航速越高越好,在高速機動中與對手拉開距離,用大口徑速射炮搶先進行集火攻擊,主打一個你打不著我,我可以遠遠的兜圈子揍你。 

 因此,大明的裝甲巡洋艦變成8門200毫米速射主炮、24節最高航速、強通風狀態下甚至可以達到27節的另類,除了炮手們明顯經驗不足,其餘一切都在朱先釺掌握中。 

 簡陽艦、岳陽艦的猝然突擊,在常磐號和淺間號周邊形成延綿不斷的水柱叢林,甚至有一發彈在常磐號舷側形成近失彈,讓座陣指揮的第二戰隊司令官三須宗太郎少將嚇出一身冷汗,四艘明國裝甲巡洋艦,在兩個方向夾擊,射程明顯高於己方,尤其是大口徑炮彈像速射炮一樣達到一分鐘近二十發打過來,中彈是遲早的事,在接到管損部門報告四個艙室滲水報告後,三須少將下意識的想下令右轉撤離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