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逆流 作品

第281章 理論與實踐

 這時候大明、倭寇、北虜的驅逐艦或者雷擊艦的建設思路就可以明顯看出區別,按照朱先釺當年在艦艇建造司的三大理論。 

 一個是噸位造價比理論,一艘1000噸的驅逐艦,可以戰勝2艘500噸級同類型戰艦,而造價明顯低於2艘500噸級戰艦,非常符合戰前海兵大佬們省錢省錢再省錢的要求。 

 第二個是減少艦型理論,原本大明作戰艦艇,除了戰列艦和巡洋艦,還有什麼雷擊艦、炮艦、巡防艦、通報艦、巡邏艇、掃雷艇、魚雷艇,型號多、數量少,艦上器械千差萬別,性能更是千奇百怪,因為數量少,導致單艦造價成本非常高,而且建造週期還特別長,服役以後,這維護保障更是讓後勤裝備部頭疼不已,一個鎮守府數十條雜船,光一年的維護費都快頂上半條裝甲巡洋艦的造價了,有種這種多功能艦型,尤其是元式驅逐艦服役後,除了擔負雷擊任務外,還具備對抗對手雷擊艦和魚雷艇,並且擔負護航、佈雷、掃雷、海外巡航、通報、偵察這些多元化任務,好聽點稱為鎮守府多面手,難聽點就是中央艦隊雜役,這樣算下來,建造成本和時間、維護成本能夠大幅壓縮,畢竟批量採購的產品要比訂製的要便宜。 

 第三個就是攻防兼備理論,單一性能的戰艦,在戰時很難獨立遂行作戰能力,要麼攻強守弱,要麼航程遠速度慢,要麼單純雷擊其他一無是處,總是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前幾年海兵編制調整後,四個鎮守府嚴重缺乏長航程的中型戰艦來威懾對手,巡航海外殖民地,朱先釺藉著世界各國推出驅逐艦這個艦型,順勢推出大型驅逐艦概念,,由於噸位較大,改裝餘地還有不少,不至於不斷擴大艦體噸位,真真讓前幾年哭窮,恨不得讓戰艦以一當十的海兵大佬們眼前一亮,大為讚歎,很快就過了造艦委員會審查。 

 反觀倭寇,依然是秉持著西夷各國的驅逐艦理論,遂行遠洋雷擊任務,其實就是個大號魚雷艇,就連造型都和魚雷艇差不多,前部隆起的龜甲板,低矮毫無遮擋的艦橋,惡劣的居住環境,一旦要到遠海作戰,還需要一堆特設船來拖帶保障。如果海況較差,露天的艦橋和前主炮塔灌水嚴重,讓艦上海兵經常站在水裡駕船。 

 反倒是北虜,在上一次南北戰爭和朝鮮戰爭中嚐到密集雷擊的甜頭,偷襲鎮北專案的主力艦、偷襲仁川港,偷襲朝鮮第二艦隊,無一不是在極低的代價下大獲全勝。因此,北虜的雷擊艦走上一條全面強化魚雷數量的邪路,其第三代雷擊艦噸位同樣急劇膨脹,不過全都把戰力加到雷擊性能上,一千二百餘噸的雷擊艦,居然喪心病狂的安裝了8具4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還有8枚備用魚雷,光雷擊部分就有數百噸之重,導致艦上自衛火力和艦體防護薄弱,讓故蔣烈輝將軍帶著大明驅逐艦編隊堵在泊地裡一頓猛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