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焊接 作品

第一百四十八章:改變與錯覺

所以最先出現在更多人餐桌上的是雞鴨魚,緊隨其後的是增產的糧食,然後狗豬羊。

瘟疫般蔓延的飢餓不到半年便驟然遏制,走向逆轉。

“改好哩,咱們的日子能過下去了。”

某個農村宅院裡,青年喜笑顏開地同父母妻兒說。

他們家的鍋里正冒出雞湯的氣味,漢國為他們帶來了全新的農具和耕作方式、養殖技術,逆轉飢餓的同時,還送來了更廉價的鹽、布匹,和許多本歷史線人看來價格低廉得不可思議的金器,鐵製鍋碗瓢盆、菜刀鏟子與各種農具。

“是改好嘞。”

老父圍在餐桌邊嘟囔:

“這漢人來咱這兒,不圖財不圖人,他究竟圖個啥呢?”

封建時代軍隊,能保持訓練,按時足量發餉,讓士兵做到聽令行事,已經是天下強軍,超過同時代九成軍隊,不驚擾附近的平民,更是不可思議。

老人看到,漢軍過來,沒有搜刮錢糧,沒有強徵勞力,反而給他們分錢分田分糧,實在過於違背常理,令人恍如夢中。

“他們不都說了麼。”

青年很肯定地回覆道:“咱們吶,本來就是一家人,只不過以前分家了,現在又回到一個家裡,都是漢人,自己人!”

“是啊,他們人還怪好嘞。”老婆婆說,“還送了咱們針線,教咱們織毛衣。”

棉花原產於東南亞,是南北朝時期才傳入中國的,到宋朝棉衣才普及。

此前,平民大多隻有麻衣,保暖基本靠抖,富裕人家才有裘皮可穿,所以冬天特別難熬,凍得手皮開裂淌血流膿十分正常,尤其北方苦寒之地,凍掉手指頭也不稀罕。

別說什麼北方乾冷,南方溼冷無孔不入,北方那是空氣裡的水汽都結冰了,當然乾燥,南北極零下五十度一樣乾燥,“凍死人了”在南方只是比喻,北方是陳述死因。

都護鐵衣冷難著,風頭如刀面如割。

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

正是北地苦寒的真實寫照。

平民百姓為了生存,發明了蘆花鞋,墊被裡鋪稻草,披草纖維編織物,並建厚牆開小窗,因此平民大眾的房屋有個特點是“又小又黑”,寬敞向陽的開放性設計擱古代敢建給別人等於害命,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即使這樣....不說古代了,後世二十一世紀,冬天的殯儀館也是個業務繁忙的地方,從事殯葬工作的朋友都知道,冬和夏是大小“旺季”。

所以作為替代方案,陸大古搞出脫脂羊毛後緊接著推出了針織,將這種出自北方遊牧民族的技術普及。

而民間很快掀起時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