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焊接 作品

第一百四十八章:改變與錯覺

“誒!抓住它!”“快上啊!”

樹木茂密的山坡上,三個半大小夥攆得一隻雞亂跑,那頭羽毛鮮豔的大公雞揮舞著健壯有力地大翅膀上躥下跳,姿態靈活而霸氣,一時間比起被人追,竟像在遛人。

“咯咯咯噠!咯!!”

可惜在不講武德的“人海戰術”面前仍棋差一招,被攥住了命運的脖頸,它小眼睛裡滿是驚恐地瘋狂撲騰翅膀。

然後被抓住翅膀根提起來。

“嘿,這老公雞真肥。”

小夥提溜著它,和夥伴們愉快地唱著山歌下山。

沿途所見的草叢灌木裡,不少雞邁著靈巧的步伐,時而跳上石頭,時而滑翔落地,姿態輕盈優雅。

這裡,是原魏地,現併入漢國後推行養雞的地方。

為了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陸大古動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實施農業、養殖業技術普及,帶來的成果,就是新佔區域日漸穩定,平民吃得上飯,還有肉了——相對平坦的地方改造糧田,丘陵等地勢高高低低的地方則成了養殖場。

不得不說,養殖動物瘟疫曾是最讓大古頭疼的問題之一。

公元前可沒有抗生素,大量家畜聚集容易生病,古時候雞瘟很普遍,出現一場整個雞群都會廢掉,沒法食用,即使到了後世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雞瘟也基本每年一次,所以古人有句話: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對此,結合石器時代三十年、本位面十餘年經驗和穿越前的映象,陸大古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散養】。

家家戶戶散養或半散養雞鴨,使它們保持合理距離,並保持良好的衛生條件以作預防。

即使雞群染疫,也要將損失控制在單個雞群內。

有條件,則雞舍建到依山傍水的地方,定期用石灰水消毒、清理雞糞,讓雞把山林當作白天的活動場所,晚上再把雞食撒在雞舍,養雞的山坡荒草少,可以砍掉部分樹木種植果樹,雞糞還能充當天然肥料。

沒條件,則將雞群數量控制在5只左右,每一到兩年,視情況定期更換雞舍。

“吃飯咯!”

山下,老人敲打食盆。

山坡上的雞一下子撲騰翅膀成群滑翔竄出草木叢。

老人看著近百隻雞咧開嘴笑。

他所在的村鎮,肉價已經比以前便宜很多了。

不僅是雞。

民間有諺語,頭雞二鴨,貓三狗四,豬五羊六,牛七馬八。

意指幾種動物從懷胎到產仔的時間,貓三個月,狗四個月,豬五個月,羊六個月,牛七個月,馬八個月,而其中的雞鴨對應的並非孕期,是相應的吉利日子,不過它們進入產仔期的確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