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八百六十二、緩兵之計

    彰武元年是平和的一年,至少對於周邊國家來說如此。

    連年內外用兵的景國今年格外安靜,沒有任何動作。

    十月初,惠州城內充滿煙火氣息,金景之戰才過去一年多,但景國種種措施使得百姓生產生活很快恢復。

    比起惠州以北的戰亂,惠州及其以南顯然如另一個世界。

    楊洪昭早在九月便接收趙光華率領的嶺捷軍左廂,以及四千支槍,眾多子彈和好藥。

    零四式新槍已經是一體裝子彈,彈藥一體。

    但兩千條遂發槍還是槍彈分離的老式填裝,這些槍是要賣給金國人的。

    殿下給他寫了好幾封親筆信,信中只交代國家大略,對於具體行動、如何作為,完全沒有半點指示,全讓他自行決定。

    書信中說了大體的方略,首先,若能在不傷及自身情況下保金國則保,不能則作罷,售賣他們遂發槍讓他們自保,同時把上京國庫搬空,以免萬一落入蒙古之手。

    如果首要不能達,退而求其次,金國完顏家安危不必作為首要考慮,女真大族中,只考慮保護蒲察家,蒲察家世代經營遼陽府,漢化最好,蒲察家女兒和眾多人質在京城好操控。

    蒲察家要保全,力求中上,如若不能最低底線則是上京及惠州以北的金國土地可以淪陷,但要保證蒙古人不越過惠州一線。

    並直言告訴他,往後幾年,朝廷重心在西不在東,他在東面要獨擔大任,無論用什麼辦法都穩住東面局勢。

    至於具體如何佈置,用什麼方式,全部由他自己決定,同時還令趙光華傳詔,加他為遼東、遼西兩路北面招討使,全權調度兩路兵馬。

    這樣的信任和重用,讓楊洪昭既感動又有些惶恐,生怕自己難擔此大任。

    安置好趙光華大軍之後,楊洪昭已經定下計策,開始練兵。

    一面派人不斷探查北方情況。

    楊洪昭在找一個時機!

    等到十月初,他下令讓遼陽防禦使固立川帶兵西進,主持中興府事宜,隨後讓辰州權知州事謝臨江到中興府任事,主理兩路之事。

    他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隨著北方越來越冷,蒙古大汗鐵木真以及北歸,只留下木華黎和四五萬大軍繼續圍城,劫掠周邊。

    楊洪昭知道機會來了。

    如果蒙古主力和鐵木真盡在,他還有所忌憚。

    其一因為蒙古人人多,此時景國在遼東的兵團即便加上趙光華帶來的嶺捷軍左廂,總共也只有三萬多人,與蒙古的十萬大軍相比太少。

    其二則是這樣的大事,事關兩國是否開戰,只有蒙古大汗能決斷。

    若鐵木真還在上京他便給壓力,把鐵木真逼急了當場決斷斷翻臉也有可能。

    可若鐵木真主力回草原,只留一個大將容錯率就會高很多。

    無論他楊洪昭如何給壓力,蒙古大將木華黎面對要不要和景國翻臉這樣天大的事肯定不敢獨斷,必會請示鐵木真,這其中路途遙遠,來回時間長,可操作空間就大了。

    所以現在鐵木真走了,蒙古主力盡去大半,正是施壓迫使蒙古妥協的大好機會,楊洪昭要抓住此時機。

    十月初,楊洪昭開始集結軍隊。

    從遼東、遼西兩地調度軍隊,除去在東面遼陽防守完顏宗弼、完顏盈歌的部隊,所有主力已集中到惠州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