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八百五十四、兩派一見+對夏戰爭往事

    可很快夏國人很快發現弱點,城離河岸邊有一里多,於是派兵包圍城池的同時,把精銳都層層佈置在河岸到城池的一面,用於阻止我軍將士出城取水。

    最終城中斷水,堅守無望,將士們只能奮力突圍,外面是數倍於己的敵軍,戰死三四千人才突圍而出,新築的城也被敵人毀了。”

    李星洲噓唏,“那不就是馬謖失街亭麼......”

    冢道虞點點頭,“差不多,都是紙上談兵的的事。

    而到第二次,他謹慎許多,再築城時於城內挖井,以保證不會被斷水,可他不知道旱季地下水位會降,井中無水,結果又一次因沒水守不住,只能拼命突圍。

    這第二次損失就更加慘重,跑散的,戰死的,戰後統算足有兩萬左右。”

    “兩萬?不是二十萬嗎!”李星洲驚異。

    “哼,那些文人,什麼都能少,可黨爭少不了!

    當時有人給想給他下絆子,戰報到京城硬生生把陣亡加失蹤兩萬說成二十萬!

    若一個夏國可以一天一戰聚殲我二十萬大軍,那還打什麼?全天下的國家直接向夏國投降得了!”冢道虞氣憤的說,而且越說越氣憤。

    “偏偏當時皇上和一些不懂戰事的大臣、百姓都信了!

    老夫到任後挽回戰局,重挫夏軍主力,只要步步築城,穩紮穩打,數年之後即便不能滅夏也能奪回河套之地,這時皇上和大臣們卻與夏國和談了!”

    李星洲總算知道這位老帥為什麼氣憤了,文人黨爭不顧大局,導致大好奪回河套的機會被葬送,他能不氣麼。

    他心裡也十分氣憤,前線在打仗,百姓道聽途說有謬傳就算了,你身為官方,身為朝廷官員竟然在京城散佈大軍被殲二十萬的謠言!這和賣國有什麼區別?要是在別的朝代,直接砍了,不株連就算開恩。

    (這是大送文人乾的事,前方力戰突圍,失蹤和戰死接近兩萬,因為黨爭,到京城變成前線大軍戰死二十萬,人心惶惶,直接影響了皇帝的決策,看宋史,真要被那般“文化人”氣死)

    如果當時京城打過仗的武人有話語權,能站出來駁斥,那這個謊言是可以輕易戳破的,稍有常識都知道,要是一天之內決定勝負的接觸戰能殲滅而不是擊潰敵主力二十萬!那夏國早就一統天下了!比後來的蒙古人還要猛不知多少倍。

    可武人哪敢駁斥文人,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在那,可沒說不殺武人。

    結果人心惶惶之後,朝廷在形勢逆轉之時和談,從此失去奪回河套地區得機會.....

    李星洲也長嘆口氣,壓下心中火氣問:“那冢將軍用的什麼戰法?”

    “還是壘土築城,不過老夫比他懂,知道在哪築城,而後夏國國主因前兩次大勝驕狂自大,糾集全國大軍,多達十七八萬眾來攻,老夫帶將士們守城十八日,夏軍不得寸進,便想退去。

    老夫覺察出他們動向,在撤退的時候帶兵殺出,擊他們於半渡,一戰斬首萬餘,還有很多夏軍被河水沖走,之後又追殺了兩日,已經重創夏軍主力。

    最重要的是,夏軍中很多遊牧部族首領是不服他們國主統制,只是當時國主勢大,他們不得不服從,一敗之後夏國國主再難集結他們。

    本是大好機會........”說到這,冢道虞神色黯然,之後的事便是朝廷派人和談,夏國稱臣,但朝廷要每年“打賞”他們十三萬兩白銀。

    這事對於冢道虞來說十分憋屈,其實就連李星洲聽著也憋屈,如果不是朝內文人黨爭,無須用民脂民膏每年去給夏國十三萬兩,就連如今夏國還存不存在都是個問題。

    又跟老將軍談了一些夏國的之戰,長吁短嘆之餘李星洲也想到了一些戰術,那就是冢道虞擊敗夏國人的築城戰法,夏國地廣人稀,如果在緊要之地鑄起堅城,逐步分割打擊他們,確實是一種好打法。

    而且現在鑄城不像往日了,他可以用水泥啊!又快又堅固!

    看來需要好好研究研究,水泥堡配合火器,李星洲覺得他現在打冢道虞的戰術,會比當初容易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