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八百五十五、戰略+蒙古的進攻

    彰武元年七月下旬,不知不覺又到風風輕雲淡,秋高氣爽的時節。

    王府裡,兩派人馬熱火朝天,新軍的擴充招兵也開始了。

    最終的目標是新軍陸軍六萬,擴充一個師,新軍海軍擴充到兩萬人,一共八萬,明年還計劃擴充新軍海軍到四個師,四萬人,這樣新軍一共十萬,掛名在殿前司下,平時拱衛京都。

    另外,新軍淘汰下來的遂發槍和火炮,開始換裝給其它禁軍,新軍派出教官教禁軍如何使用火器。

    這種擴散無疑是有風險的,風險就是遂發槍技術的洩露。

    對此李星洲並不擔心,其一是新軍有了更好的後裝零四式步槍,其二就是簡單的技術遲早會被效仿學習,可再高級的零四式後裝步槍和火炮是不可能的,即便給他們圖紙,他們也造不出。

    如此,反而不必過多考慮那些。

    事實上,這幾月以來,在王府附近晃悠的人不少,鬼鬼祟祟的也很多,十有八九是各國陸續派來的探子,李星洲組織開元府抓了一波,不過還是有人敢來。

    另外一邊,七月中旬,魏雨白、方新凱旋,還有隨同進京受賞的樞密院也逐步開始了對夏戰爭的“廟算”。

    主要參與人員就是皇帝、李星洲、樞密使溫道離、樞密副新軍海軍司令使狄至、懷化將軍新軍陸軍司令劉季、新軍陸軍副司令魏雨白、新軍陸軍副司令嚴申、新軍海軍副司令參林,侍衛軍馬軍指揮使趙光華、同平章事王越、參知政事何昭、戶部使湯舟為、度支使薛芳、兵部判部事包拯、耶律大石........

    不過事情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定下的,李星洲組織大家隔三差五討論商議,回家之後眾人又再次想想,有了想法下次再來提出。

    不過除去軍人,德公、何昭、湯舟為等人的提出來的多少有點紙上談兵的意思。

    隨著不斷討論,最終結果反而越來越趨向當初魏朝仁的戰法。

    只是在細節上有些出入,比如狄至提議一軍從河東村出兵,渡過黃河,以唐隆鎮為前沿,向西築城進攻的同時?令海軍將士混淆敵人視聽?從黃河東岸渡口登船,直沿河向北攻擊北面陰山腳下的兀刺海城?若戰局有利?則再順著河南下,攻擊夏國興慶府核心重地?兩面夾擊。

    而劉季也提出只要給他兩個師,他能帶人從開元出發?向西走鄭州、洛陽?過潼關,在河中府補給,然後北上延安府,沿著河谷前進?從南向北發動攻擊。

    如果戰鬥有利?則轉向西北,進攻夏國核心腹地,如果戰事不利,就在夏國南筑城推進,以後方延安府、河中府為補給後方?紮根下來,慢慢推進。

    而且他看上了東南的龍州西部一處山川河流交匯的隘口?在夏國洪州治所往北大概十幾裡的地方,如果釘在那裡?就能打擊洪州、龍州、銀州一帶補給線。

    李星洲在地圖上一看也覺得很緊要,後世好像是座要緊的城市?只是他想不起來。

    而且劉季思考得很周全?這還不只是戰術上的考慮?還有戰略層面的考量。

    唐隆鎮在夏國東面方向,龍州在夏國東南方向。

    如果兩線同時開戰,夏國必須把兵力不斷往東南集結,那其腹地西面就會空虛,這時如果沿著大河的軍隊南下,其核心腹地就赤裸裸暴露出來了。

    李星洲也慢慢發現,劉季狠歸狠,絕不只停留在一個悍將的層面,是個很有想法的人。

    經過半個多月陸陸續續討論,綜合大家的想法,李星洲在地圖上點出幾個戰略點。

    這幾個點是眾人提及最多,也是最關注的地方。

    最北面,兀刺海(孩)城,陰山腳下,夏國人用於抵禦草原的要塞重鎮,如果不拿下,那麼順黃河北進南下的攻擊方向就無法實現,因為它擋在要地中間,就在黃河轉彎的彎道上,不拿下要麼無法前進,要麼退路被堵死。

    無哪種都十分不利。

    其二則是銀州,位於黃河西岸,在無定河中上游河畔,距離黃河岸邊直線距離大約一百里,修築在河谷東側的軍事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