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八百二十、往後的戰略

    後來被經常奉行的“守江必守淮河”戰略就是辛棄疾此時提出。

    大意就是南方要想守,長江防線是不好守的,必須將戰線北推,以秦嶺淮河為防線才能長久防守,理由很多,不多贅述,但歷來歷史上的南北政權戰爭都驗證這點。

    北方政權想南下,如果無法攻克淮河防線,最終基本徒勞無功。

    而南方政權想防守,只要沒有淮河防線,那麼基本玩完。再怎麼盡力拖也只是時間問題。

    都說長江天險,但只要北方大軍過了淮河,南方無法及時奪回淮河防線,渡長江的戰例多得數不勝數。

    所以辛棄疾是文武全才,可惜他投南宋一開始就是錯付。

    李星洲也替他不值,宋朝連自己的武將都不放心,何況他這個從金國歸來的將領呢?

    辛棄疾迴歸之後躊躇滿志,一心想著為國建功,北上收復失地。

    可就南宋那慫樣,他完全沒有機會。

    比如被人們帶的亂七八糟的岳飛之死,居然有不明所以的反智人自以為是,亂跟風為秦檜和趙構洗地。

    岳飛的死很簡單,秦檜和趙構找金國割地求和,金國人開出的最重要一個條件就是岳飛必須死!

    因為他們之前被岳飛打慘了。

    所以後來岳飛就死了,趙構向金國稱臣納貢了。

    辛棄疾沒岳飛慘,但也不差多少,甚至連原因都別無二致。

    因為辛棄疾一直諫言要北上收復失地,光復中原,不能不思進取,偏安享樂等著北方大軍南下。

    之後他在朝堂不斷被冷遇、打壓、排擠、隨後到處外放,形同流放,輾轉各地,最終鬱鬱而終。

    在沒骨頭的南宋,有骨頭的人下場都不好。

    而想到這些,卻讓李星洲對辛贊這人放心很多。

    他在淪陷區雖然迫於生計在金國做官,但卻不斷教育自己孫子,最終還讓他加入義軍,帶兵南下,其忠勇是可靠的,能力也不用懷疑。

    不過李星洲也有些心虛,畢竟抄了人家孫子的詞去裝逼,做賊心虛說的就是這種。

    好在現在辛贊還很年輕,不像會有孫子的樣子。

    到臘月初,很多事情已經處理得差不多,每天和親朋好友聚聚,到後山和秋兒、趙四、鐵牛、祝融等人研究研究新產品,陪陪老婆們,日子又悠閒起來。

    金國也怕了,臘月初,第一批石墨礦順著水道南下,運抵開元城,動作十分迅速麻利。

    王府已經沒石墨好長時間了,之前一直用倉庫裡的儲備,後來倉庫裡的也用光了,如今終於到貨,眾人歡呼雀躍。

    李星洲已經派出許多人在全國各地尋找各種礦脈,不過沒個幾年時間難有成效。

    到臘月中旬,慢慢也出現一件怪事,很多外地人來拜會起芳,而且都備有珍貴重禮,看起來都是大戶人家。

    跟起芳交流之後才明白,原來是沿海各州的大族。

    去年起芳奉他的命在沿海各州推行稅賦改革,主要是出海收費,附帶革新納稅制度,結果遭到這些地方大族和部分官員的一致反對和阻撓。

    此舉甚至讓起芳處境危險,若非她也是上過戰場的狠人,換個人只怕早頂不住,但最終改制試行也無疾而終。

    李星洲的新稅收制度其實就是雍正的改革,他只是照搬。

    雍正是李星洲最喜歡的幾個皇帝之一,也是一個真正為百姓考慮,想著分利於民的皇帝。

    在他之前,中國賦稅制度基本是按人交,有幾個人交多少稅。

    可問題就在於,有的百姓家裡有人,當時沒地或者地少,有的大族家裡良田萬畝,卻只用按家裡人頭交稅,出現的情況可能是良田數萬畝的豪紳大族,和普通沒田沒地的百姓交的稅差不多。

    這公平嗎?

    所以雍正要求“攤丁入畝”,交稅按家裡擁有的田畝算,田地越多交稅越多,田地少的少交稅,沒田地的不交稅,哪怕家裡人再多也一樣。

    此舉就更後世取消農業稅,設一個工資最低限度,不過線的不用交稅,過線的收入越高,交的稅越多差不多一個道理。

    既能大大減少底層人民負擔,又能阻止大族豪門肆無忌憚的土地兼併,因為土地太多的話,光是交稅也能交死你。

    另外要求讀書人也要和農民一樣納稅,不能因為是讀書人就搞特殊,八旗子弟往後不能靠國家白養,要自力更生。讀書人交稅,農民賦稅就可以減少,八旗子弟自力更生,國庫就不用加稅。

    雍正的改革可謂雄心勃勃,翻天覆地,是真正意義上的為底層爭利,為此他不惜與滿朝大多數大臣,無數豪紳大族和讀書人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