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uK2PXu 作品

第20章 黑箱中的蘋果(4)

    隨後,“黑箱”(black box)成為許多二戰期間軍事機密技術的俚稱。由於許多負責操作這些機械的工程師並不瞭解其中的技術細節,他們往往只能通過黑箱的輸入和輸出來理解其工作的機制以及如何運用到實際場景中。

    20世紀40年代正是控制論領域方興未艾的時期,控制論領域的奠基人維納就曾在二戰期間嘗試為美國軍方開發一套防空預警系統(不過最終以失敗告終)。這一失敗的嘗試雖然沒有為美國軍方提供幫助,卻使得維納接觸到了軍方技術實踐中大量存在的“黑箱系統”,啟發了他後來對於黑箱系統的研究興趣。維納所開發的防空預警系統實際折射出了彼時控制論研究者具備的巨大野心:跟據維納的描述,這一防空預警系統能夠通過一套複雜的反饋機制來預測敵方轟炸機飛行員是否要選擇在某地投下炸彈(galison, 1994)。因為維納試圖預測的是人類飛行員的行為,這樣的防空預警系統堪稱是20世紀最早的人工智能嘗試之一,所以維納無法在彼時的技術條件下完成他的預期也不足為奇。

    在這個項目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維納所構想的建造類人智慧的機器並不需要我們理解人類大腦的組成,他期望通過反饋機制來建模(model)以模擬人類的行為。換言之,只要同樣的輸入進入到人類大腦中和進入到機器中能夠得到同樣的輸出,那麼他們內部的原理和計算過程是否一樣,對於維納來說(或者對於有絕大多數控制論研究者來說)也就不重要了。(《“黑箱”簡史:如何從專業名詞變成大眾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