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六百九十八章 帝國的後花園

  在北方草原展開的大規模畜牧業,雖然說這些地方的畜牧業所提供的肉食,在缺乏保鮮技術條件是很難供應到太遠的地方,但是就地供應本地以及部分北方省份還是不成問題的。

  北方省份獲得的肉食供應多了,那麼相應的大米等食物的消耗就會少一些,然後逐步大米小麥等糧食就可以南調,最終提升了整個帝國的糧食供應水平。

  最終體現下來,大楚帝國的人均糧食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

  建國初期缺乏有限數據,但是根據少數數據可以推斷出來,建國初期的那幾年,帝國治下的大部分地方,人均糧食水平只有兩百公斤出頭,超過兩百五十斤的都少。

  用後世的水平去看,那麼整個帝國都是處於嚴重饑荒的狀態。

  等到承順十二年的時候,大楚帝國裡最富裕,人均糧食最高的蘇州府裡,也不過三百二十公斤,很多地方普遍只有兩百五六十公斤,少數地方只有兩百公斤左右。

  大楚帝國那個時候,依舊處於饑荒狀態,絕大部分民眾都沒有嘗試過吃飽飯的日子……

  對了,插句題外話,別小看大楚帝國的這個水平,這承順十二年的時候,大楚帝國的人均糧食水平已經和後世二十一世紀的印度差不多了。

  後世二十一世紀的印度,自產糧食人均也就兩百多公斤……大概和大楚帝國建國初期差不多,但是如此情況下他們還大規模出口糧食……也是個奇葩!

  在後世的全球範圍內,普通人能夠叫得出名的非戰亂國家裡,就她一個屬於重度飢餓狀態……北朝鮮都比它強,這個按照聯合國統計標準,人家好歹三百公斤呢。

  作為對比,後世普遍來說,正常國家的人均糧食應該維持在四百公斤以上,低於這個數據就是有饑荒的風險……俗稱人民吃不飽飯!

  大楚帝國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其實大部分時候人民也吃不飽飯……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農業生產技術就只有這點水平,人又多。

  在承順七年,也就是初步平定殘明各勢力以及西南駐地,結束所有大規模內部戰事的時候,大楚帝國全面控制華夏大地的時候,初步統計的人口也八千萬上下。而且人口還在持續上漲,過去二十年裡,根據初步統計人口至少多了一億多……

  目前大楚帝國的人口都兩億五千多萬人了,人口增速極快!

  這糧食產量雖然也是翻倍的漲,奈何人口增速同樣也快,所以人均糧食提升的非常困難。

  不過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後,尤其是各地的水利設施基本完善,又開發遼東,草原,增加了南洋地區的糧食來源,關內地區也是在湖廣,四川,兩廣等地區深挖糧食產量,又在黃河人工改道後,重點發展河南,江北,安廬、河北、山東等地的糧食產業。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後,到了承順二十三年的今天,根據農林部的統計報告,大楚帝國的人均糧食水平已經提升到了三百公斤。

  別看這個數據還是很對,但是這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已經是屬於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這可是在人口大幅度增長的前提下,還是在農業技術條件有限,連化肥都沒有使用,也沒有機械化種植的情況下所取得的成績。

  就這,還是得益於從南洋地區獲得了大量額外的糧食進口以及遼東地區的農業大開發所得到的額外糧食供應所取得的成績。

  如果只靠關內地區各省份的自產糧食……三百公斤都別指望,能夠有兩百四五就得燒高香了。

  之所以說這麼多糧食的問題,那是因為民以食為天!

  大楚帝國征服再多的土地,軍隊裝備再多的槍炮和戰艦,吊打全球土著,其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軍事本身的強悍,是不會讓民眾的飯碗裡多出哪怕一粒糧食來。

  相反,還耗費錢糧!

  只有把軍事上的擴張,用於在掠奪糧食,或乾脆是耕地上,擴充了自家國民的口糧數量,這才具有實際意義。

  這樣的擴張,才能夠帶來真正所謂的盛世,要不然光打仗又無法從外部獲得糧食,那就是窮兵贖武,餓著肚子打仗遲早玩完。

  而大楚帝國的對外擴張,究其本質,那麼就會發現帝國的擴張不為黃金不為白銀,只為了糧食!

  不管是通過殖民,以經濟的方式掠奪土著的糧食也好,還是說直接佔領土地,自行開發耕種種植糧食也罷。

  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進而養活國民。

  這也是大楚帝國海外三大擴張規劃的核心目標。

  而如今,這三大海外擴張都已經在陸續進行了。

  打造本土沿海絕對防禦圈規劃裡,扶桑方面的江戶德川幕府已經認清楚了現實,在今年春天的時候,楚軍大規模登陸了九州島,並強勢擊敗了德川幕府組織起來的十餘萬大軍,活抓了德川家族的多位重要成員。

  進而逼迫德川家族簽下了《楚日平戶條約》,這份條約比當初大楚帝國最開始提出來的條件還要更加的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