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小君 作品

第兩百九十一章

    還有研發和設計相關的幾個心理學基礎概念,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出一些產品設計的原則,進一步探索在研發管理中為了實現這些設計原則應該怎樣做。

    首先闡述第一個心理學概念——掌控感。

    要知道人類幾十萬年的進化過程,就是人類在不斷地適應、改造、利用,直至征服周圍環境的過程。人類在不斷地將其周圍的環境變得熟悉、安全、便利——人類在不斷增加對自然環境的掌控。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那些對於周邊環境時刻保有警惕的個體——對於環境有更多掌控的個體被自然選擇了出來,而對於環境掌控不足的個體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被淘汰了,  沒有能將他的基因傳承下來。

    換句話說,現代人類能夠存在的基礎是其祖先不斷地追求對於環境的儘量多的掌控,這種對於掌控感的天生的嗜好是先天刻印在基因裡的。

    到今天人們已經不必睡覺的時候也睜著一隻眼睛防止野獸的襲擊,也不必對大多數自然災害抱有朝不保夕的敬畏之心。

    但是這個幾十萬年時間刻在基因裡的競爭優勢幾乎是所有人的一種先天本能。

    然而,現在社會近一百年的科技、經濟、社會變革比過去幾十萬年之和多。

    我們的祖先在進化時面對的是“喜怒無常的自然環境”和“較為穩定的社會組織結構”,與我們的祖先不同的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快速變化的社會組織結構”和“較為安全、穩定的自然環境”。

    這個情況直接導致我們追求掌控感的基因在某些方面顯得格外不合時宜。

    人類的大多數心理活動、行為習慣甚至疾病,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與追求掌控感的遺傳基因有關係。

    比如,  儲蓄是在環境發生變化時能夠更從容,讓未來更加安全;比如,  人類下意識的與陌生人保持一定安全距離;比如,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是因為發生食物匱乏時,大自然保留了那些把更多地脂肪、能量存儲在身體裡的個體——他們更加能夠忍受飢餓,當食物不匱乏時這些被大自然保留的個體依然不斷地存儲著這些不必要的能量;比如,一種心理學觀點認為,當人們對於當下生活的掌控感長期不足時會引發焦慮。

    這種焦慮在個體增加掌控感時候得到緩解,個體會以“強迫症”的方式增加一定的掌控感來緩解這種長期焦慮。

    著名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也與掌控感有很大關係。

    人們追求掌控感,當掌控感缺失的時候,代表著環境中正出現我們不熟悉的事物或者變化,這通常代表著未知、不確定性和危險。

    這時候千萬年來進化出來的生物本能會做出的第一反應是“逃離”,因為那些不會馬上逃離的基因被殘酷的自然環境淘汰了。

    為了能夠更快的脫離危險源,身體會不自覺的做出快速調整——

    比如腎上腺素分泌,促進身體的應激反應;心跳、呼吸加快,以增加身體供氧量,為了劇烈的身體活動做準備;出汗,  為加快散發熱量做準備;瞳孔變大,增大識別危險源的概率;消化系統得到的血液變少,這些血液優先提供給肌肉組織,這可能導致一些胃腸不適。

    其實掌控感脫離引起的情緒反應分兩類:恐懼類和憤怒類。

    具體會引起哪一類情緒取決於事情是否還在我們的能力掌控範圍:如果事情還未脫離控制太多,尚在我們能力範圍內,我們的情緒反應是“焦慮轉向憤怒”;當事態完全失控時候,引起的情緒反應是恐懼。

    比如,當你的女兒不聽話,沒有按照你的預想行動,你意識到你的掌控感受到挑戰,但是還在能力範圍內,你感覺焦慮甚至憤怒;另外一個例子:當你的女兒在商場裡走失的時候,你覺得事態完全失控,已經在能力範圍之外——後果要看運氣,你感覺天都要塌下來,“恐懼”充斥著你的內心。

    一個有意思的情緒轉變的例子:當你專心的在做某件事情,你的好朋友突然竄出來大聲的嚇你。你著實被嚇了一跳。

    第一個情緒反應是恐懼,你會發出被驚嚇的聲音,迅速的向相反方向移動。

    隨後,當你看清了對方是誰的時候,你會放下心來,  這時候下一個情緒反應是憤怒,  在你和好友的追打中,身體的應激反應會逐漸消失。

    這種從恐懼到憤怒的情緒轉變就是掌控感失控時的典型情緒反饋。

    掌控感缺失能夠引起多種負面情緒,恐懼、焦慮、憤怒、悲傷等等。情緒是一種力量,它的本意是通過引起各種的身體反應來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適當的引導和利用情緒的力量,有利於構建更好的人生。

    但是,長期的負面情緒對健康有害,掌控感長期缺失引起的負面情緒長期存在對健康尤其有害,應該做人生的“主人”,避免掌控感長期缺失。

    提高掌控感的方法限於篇幅無法展開闡述,這裡只給出兩點思路,第一個著眼點是標準,第二個著眼點是能力。

    比如:人生的各種標準如果向外尋找就容易發生較長期的掌控感缺失,這方面,王陽明的心學提倡一切客觀標準向自己的內心尋找。

    所以這一個心理學概念——掌控感,也就是繼而介紹了掌控感失控的一種典型的行為反應:逃離。

    掌控感降低時,依據掌控感缺失程度會引起兩種典型的情緒反應:憤怒和恐懼。

    然後就是第二個——舒適區。

    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

    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例如,習慣了右手刷牙的人,讓他用左手刷牙,他會很不舒服。如果他是使用右手寫字的人,請他用左手寫字,他也會不適應。也就是說,在他的心理舒適區內,他只能使用右手刷牙、右手寫字。

    環境被掌控時,人們的心理狀態位於舒適區;相反,當環境脫離掌控時,人們的心理狀態位於不舒適區,這種情況嚴重時也被稱為恐懼區。

    在舒適區和恐懼區之間的弱度不舒適區也稱學習區,這種稱呼主要因為,當一個人學習時需要走出舒適區。

    人一生中的前半段以學習技能和適應社會為主,這時候他的大部分時間處於學習區,當他找到固定的舒適區並且不願意再走出時,意味著他拒絕學習。絕大部分人會在30-40歲左右處於這種狀態,直至生命結束。

    處於這種狀態的人拒絕學習,難以適應社會改變,對新事物不願接觸也無法理解,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關係。

    在人們位於舒適區時,大腦以極低能量維持運轉。走出舒適區,隨著掌控感失控程度升高大腦的功耗急劇升高。

    例如剛剛學會開車的司機開車1小時會覺得大腦非常疲憊,老司機開再長時間也只會覺得身體疲憊。學習的過程就是讓自己的身體和大腦由不熟練到熟練,由高能量消耗到低能量消耗。

    最後第三個心理學概念:自我承諾。

    自我承諾就是人們對自己做出的承諾或者認為自己應該承擔的義務,就是人們與自己達成的各種協議,這些協議可能是在意識層面,更多的是在潛意識層面。例如最近你準備給自己買一個手機,這就達成了一個自我承諾,直到你買回新手機為止,這個承諾會一直在你的腦海之中發酵。

    那些工作壓力較大的人,往往都是自我承諾太多的人,他們認為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他們的“責任”。

    他們不斷地從周邊環境中找到屬於他們的“責任”,然後向自己承諾完成這些責任。

    比如,一個新上任的領導,看到下屬的凌亂的桌面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比如,年輕的女孩把瘦當成客觀標準,許諾自己必須100斤以下;比如,一個司機提醒自己下個月要去驗車。

    需要注意的是,承諾沒有好的承諾、壞的承諾。

    雖然多半連你自己也尚未認識到,無意間你已經與自己達成了許多項協議。

    而每一項協議,無論大小,都時時刻刻地被你自身中的無意識緊密地追隨著。這些就是“未完成的事情”或者“懸而未決的問題”。

    它們可能是大到像“根除世界上的飢餓問題”這樣的重大事務,也可能是“僱傭一個新助手”之類的一般性事件,或“更換電子削筆刀”一類的瑣碎小事。

    人類在遠古時候,必須時刻關注存在多個危險源的外部環境,才能很好地生存下來。

    長期進化導致人類大腦能夠也必須同時處理多個事物。大腦進化出兩種模式來分別處理不同類型事物,這方面諾貝爾獎得主卡曼尼的《思考,快與慢》作出了精彩的論述。

    簡言之,大腦比作電腦的話,它具備多進程處理的機制。我們與自己達成的每一個協議,都會被大腦建立一個新的線程監控起來,如果我們與自己達成的協議太多,大腦就不得不用大量的內存和cpu資源承載這些協議和承諾。

    高負載運行的大腦會降低應用在主要任務上的資源,導致主要任務執行效率低下。這時候你可能會覺得:記憶力下降,感到工作緊張、焦慮、易怒。

    現在,大部分內心很有可能已經承擔了比你自己所意識到的還多得多的工作。

    想想看,有多少微乎其微的事情你必須去改變和完成。

    比如,你需要以某種方式回覆電子郵箱、語言信箱以及工作中的新信息;你知道有無數的工程項目將會被劃分到你的責任範圍內;你還需要確定某些目標和方向,經營自己的事業,在總體上平衡自己的生活。如果人們學會了如何更加有效地對生活中“懸而未決的問題”加以控制,毫無疑問,在放鬆自我、集中精力、提高效率方面也會呈現出明顯的改觀。

    在心理學上這種對於未完成事件侵佔大腦資源的現象稱為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是指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這個現象是由蔡格尼克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

    很多卓有成就的人都是過著既有規律而簡單的生活,其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自我承諾。這種減少能夠有效地提高主要任務的處理效率。

    結合這三個概念,闡述一些產品設計原則。

    每一條原則都有其適用環境,拋開環境或者條件談設計原則就是耍流氓。為了分類闡述設計原則,把產品按照使用狀態和安全性分成四個類別——

    在第一區的代表產品是大部分的日用品和服裝,這一區的產品在正常使用的時候沒有危險。使用的時候甚至也不是用戶注意力的焦點,只有在他們失效的時候才會得到客戶關注。

    好的第一區產品只需要潛意識參與使用。

    比如:菜刀不是廚師使用時候的注意力焦點,廚師關心菜做的怎樣;筆不是作家使用時的注意力焦點,文章才是。

    但是當菜刀不鋒利,筆的書寫不流暢的時候,使用者的注意力焦點才會關注到這些產品本身,使用者的關注顯然是對於產品本身的否定。下圖為羅技鍵盤的新旗艦。

    第一區產品的設計原則是:完美的讓使用者位於舒適區,舒適到幾乎意識不到產品的存在,其的功能就像是身體的自然延伸。產品設計出色時,長時間使用過程中,使用者會產生依賴感。使用者的大腦在使用產品時甚至會分泌內啡肽,持續使人產生一種類似專注感、儀式感的身體感覺。

    頂級的手藝人、運動員、舞者、書法家、遊戲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