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小君 作品

第兩百六十四章 這都是經驗

    《神經漫遊者》一書是第一本同時獲得“雨果獎”、“星雲獎”(nebu  award)與“菲利普·狄克獎”三大科幻大獎的著作,此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1984年完成的《神經漫遊者》,最大的成就就是預示了20世紀90年代的電腦網絡世界……

    同時也引發了“賽博朋克”文化——用一種迷戀高科技的目光來觀察世界,但是卻輕視用常規的方法來使用高科技。

    這股浪潮從此日漸洶湧,大肆衝擊主流文化。

    在這種“上古”時期的經典作品時,大家往往會覺得“這好像也沒啥牛比的啊”的錯覺。

    其實大家要知道,這部是在  1984  年發表的。1984年什麼概念?

    1983年,任天堂剛發佈了紅白機,而計算機網絡也只有一個雛形。

    1988年,internet  互聯網開始對外開放。

    1991年,世界上第一個網站才出現。

    而作者在1984年就已經想象在信息的虛擬空間中馳騁。

    紐約時報的評論足以說明其超前性——

    “這部問世十年後,我們才終於認識到它的重大意義。”——《紐約時報》

    後來擴展成了三部曲,筆者目前還只讀了第一本《神經漫遊者》。

    具體不劇透,大家還是自行鑑賞。

    《雪崩》也是,它是天下第一刀客的傳奇。它是史上最酷滑板女郎的生活寫真。它是最牛電腦黑客的偉大冒險史。它是最兇悍殺手的宿命悲歌。它既是俠客,也是驚險,還是高科技。

    最終,它是有著堅硬技術內核及超凡想象力的一流科幻。它展現的“超元域”對後來的計算機技術,尤其在遊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嚴格地說,尼爾·斯蒂芬森於  1992年出版的《雪崩》中對虛擬世界的描述並不是很多,但是本書卻是率先提出了超源域的概念。

    相比於《神經漫遊者》的賽博空間,它對虛擬世界的描寫更加具象化,也提到了一些虛擬化社交的場景。也是屬於“上古”的預言。

    還有《玩家一號》,《玩家一號》可以說是一部“正兒八經”地全篇幅描寫vr虛擬世界的。很顯然作者是一個遊戲文化迷,通篇包含高密度的八十年代遊戲文化梗。

    除了炫遊戲文化技,作者對未來虛擬世界裡生活地描寫還是很腦洞大開的,關鍵是,很多都比較“靠譜”,讓很多從業者覺得,這特麼很快就能實現。

    而斯皮爾伯格導演拍的《頭號玩家》電影,也是把文中很多場景具象化,讓人拍案稱奇。

    當然電影情節跟原著有大量的不同之處,原著中很多對vr世界的有趣的描寫,電影中也沒有復刻出來,所以強烈建議  vr  從業者們,去讀一下原著。

    還有一部電視劇《上載新生》,意思是在不遠的2033年,六家科技公司運營虛擬現實酒店,將死之人可以“上傳”其中安享後世。

    緊巴巴過日子的諾拉蝸居紐約布魯克林,並擔任“豪麗禪·湖景”豪華數字身後的世界提供“天使”客服。洛杉磯浪蕩但小有所成的程序員內森突然遭遇自動駕駛車事故,傷勢嚴重命懸一線,富二代女友英格麗說服他永久上傳,進入諾拉供職的豪麗禪虛擬現實世界,本劇由此展開。

    於2020年上映的《upload》是一部詼諧幽默的懸疑犯罪劇,雖說主角一開場就……

    但是全劇中參雜著大量的“不正經”的搞笑情節。

    劇中也有很多腦洞大開的對虛擬現實服務“落地”後的問題的描述,甚至連程序員看了都會點頭微笑。

    比如,因為同一個場景的人數過多,導致畫面卡頓,再比如服務器集群故障時,分配到每個人身上的渲染資源下降導致的模型面數下降。

    雖然劇中的全意識掃描上傳技術,離實現還有的遠的離譜,但是,具體的vr世界的描繪,某些地方比《玩家一號》還要接地氣。

    算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