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一盤菇涼 作品

第四百二十三章 人是習慣的奴隸,冰與火之歌碰撞(上)

    遠景處,坐落著一座破舊斑駁的工廠。

    紅磚堆砌的煙筒上掛著一個巨大的紅色掛鐘。

    海水的藍灰與工廠的紅磚恰似在警車的紅藍警燈。

    從顏色本身來說,紅色是暖色系中的原色,具有警示作用,而藍色是冷色系中的原色,它代表著戒備。

    這裡的配樂用的是鋼琴和大提琴。

    不可否認,音樂本身是有色彩的,如莫扎特!色彩也是有節奏的,如克利!鋼琴聲色與大提琴,它們的音色響起,充滿了對於生命逝去的感傷和無奈。

    黃色的警戒線拉起,法醫和差佬輕手輕腳在案發現場忙碌。

    橋樑好似把畫面上下分割。

    影像的分割在電影和藝術創作中屬於常用的方法。

    這裡的打光和佈景也很讓人眼前一亮。

    橋樑上的圍觀的人則是灰藍的冷色基調,橋底下死屍的畫面則是溫暖色調。

    這種冷暖色調的反用讓現場懂行的電影人微微一愣。

    “這……橋樑上圍觀的人好像是冷漠的看客這我能夠理解,但……”

    區丁坪這位美術指導兼導演百思不得其解的看著畫面,如果是其他電影,他早就開噴了,但《嫌疑人》前邊展現出來對於電影美學的重新定義性的手法,讓他懦了懦,也沒敢罵。

    其他諸如嚴昊、譚家明等人也不回答,反倒是許安華這個女性導演若有所思道:“也許是吳導想要表達死亡對於死者是一種劇中人認為的解脫或者……”

    這裡確實是吳孝祖有意為之。

    這種渲染,才能更好的塑造起石神這個人物,讓故事更有張力。當然,這也讓影片會更有引申,需要有人去看完電影才能夠給予解讀!

    鏡頭慢慢推進,水波中,倒映出橋樑上下。此時,上下橋樑冷暖色彩又發生了變化。

    突然,一隻灰色的海鷗振翅飛過,略過水麵,水波鏡面產生波瀾,整個鏡頭這才收回。

    “死者,男性,年齡判斷大概在35-45歲。屍體受損嚴重,鑑定科發現了燒了一半的衣服、褲子、鞋,尺寸與死者體型吻合,兇手應該是想要銷燬證據。”

    黎名扮演的年輕警察,姑且叫他路人甲手拿著手絹捂著鼻子,翻弄死者,“下顎和牙齒是被鈍器敲碎,手指被燒燬,指紋完全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