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訥 作品

0415 一萬兩

    這些大商人最懂得維持官商關係,蕭文明欽封信義郎沒幾天,他們全都已經改了口,一口一個“爵爺”地叫得熱絡。

    雖說是無奸不商、無商不奸,商人的話並不能百分百地相信,但他們就算是吹牛皮,也得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

    尤其是剛才說話的張守古,他原本就是金陵富商中挑頭的人物,聽說又給自己捐了個七品小官做,說起話來當然不能滿嘴跑飛機,多少還得有點根據。

    蕭文明拿出這樣的商品,張守古這樣的大商人,自然還能泰然處之,可是其他小商人卻嗅到了危機。

    就比如那個據說和張守古有些沾親帶故關係的張大戶,就是滿臉的憂慮:“爵爺的東西好是好……可這些東西要是投到市面上,咱們的貨色可就沒人買了……對了,我想問問爵爺,像這樣的綢緞準備一匹賣多少錢?”

    張大戶問出了所有商人都想問的問題。

    蕭文明拿出來的綢緞那是眼見的好,這點無話可說;可要是定價過高,自然買的人也就少了,對原本的綢緞生意,自然也就產生不會有大的衝擊,這是所有商人所盼望的最好的結果。

    因此他們都想打聽一下這些綢緞的價格,不過商品價格那也是經商的核心機密,蕭文明不說,誰敢問?

    除了張大戶以外。

    張大戶和蕭文明的交情非淺,並且蕭文明好幾次禍端,都是因他而起——大家都知根知底的,並且張大戶平時就維持了一個口無遮攔的人設,問題從他嘴裡問出來一點也不稀奇。

    在中國古代,綢緞的價格幾乎可以看做經濟的晴雨表——因為綢緞這種商品,本身是消耗品,價格卻又十分高昂穩定,並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可以不斷地增長,這最能體現一個時期經濟狀況的代表性商品。

    特別是在唐朝的時候,綢緞甚至可以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

    大齊朝的貨幣體系基本上可以看成是銀本位,而綢緞的價格大抵可以和白銀掛鉤,一兩綢緞的價格幾乎可以視作一兩白銀。

    一匹成色普通的綢緞,差不多正好是一斤的分量,那也就是值十兩銀子;那些成色好的,用的原料更足,分量自然也就更重,相應的價值也就更高。

    在這種價格體系下,做綢緞生意的商人——特別是那種打通了生產和流通全領域的大商人——差不多可以獲得十成十的利潤。

    也就是說一匹十兩價值的綢緞,他們賣出去就能賺其中的五兩銀子,這個價格也是幾乎所有商人心照不宣默認下來的價格。

    然而蕭文明卻說道:“我生產出來的這些綢緞,跑去蘇舜欽姑娘的手藝,一匹的成本,大約也就二三兩銀子,賺一倍的利潤,五兩或者六兩銀子也就差不多了。”

    此言一出,嚇得所有的在場的商人全都汗流浹背。

    就這樣的質量,這樣的價格,還不在市場上殺瘋了?

    只要蕭文明臨海屯出產的綢緞,一天不賣光,那就沒有人肯當這個冤大頭,去買那些價高質次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