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訥 作品

0051 查不出,就往死裡查

    讓蕭文明安心種田,他又怎麼能安下這個心?

    不搞點么蛾子出來,那還是蕭文明嘛!

    趁著在趕往金陵之前,就已將土地初步整合好的基礎上,蕭文明決心改變原本單一的種植模式,而是改之以糧食為主、經濟作物為輔的種植策略。

    也就是將,臨海屯三百頃土地一分為三。

    其中一百頃地,種植小麥、水稻等穀物,解決吃飯問題;

    一百頃地,種植水果、蔬菜之類的副食品,又養雞養鴨、養豬養羊,解決吃好的問題;

    一百頃地,則專門用來種植桑樹,等將來初見成效之後,就可以用來喂蠶、繅絲、編織絲綢,解決穿衣服的問題。

    尤其是那一百頃桑樹,喂出來的蠶寶寶、抽出來的蠶絲,要是織成了衣服,就臨海屯這千把號人,那肯定是穿不完的,就可以拿出去賣出去換錢。

    本來在中國古代,絲綢就是出口創匯最好的拳頭產品,只要販到海外去,就能換回白花花的銀子。

    當然了,關鍵是產出的綢緞質量要好,要知道,大齊朝可不是那種清朝那種海禁嚴格的王朝——雖然對外交貿易也多少有些限制,但並不完全禁絕海商貿易,想要從事海外貿易,一樣要面臨競爭,生意也不是閉著眼睛就能做下去的。

    不過蕭文明現在規劃得雖然好,但真正種糧、植樹還要等到春天來臨的時候,眼下蕭文明還是要做好軍隊的進一步休整和訓練。

    所謂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冬天萬物蕭條的時候把部隊訓練好了,等來年開春的時候,戰鬥力就將進一步上升,或許面對倭寇以及其他的挑戰,就不用再戰戰兢兢的了。

    然而蕭文明在訓練時候也遇到了瓶頸。

    原本教習手下子弟兵一些基本的隊列和基礎的作戰動作,就憑著蕭文明帶著的後世那些粗淺的軍事知識,又在老夏頭等幾個老軍的幫助下,問題還是不大的。

    然而隨著訓練的深入,如何提高手下軍隊將士的戰鬥力,訓練出一套已經在實踐當中經過檢驗的先進戰法,那可就是一門大學問了。

    老夏等人,原本就是戰鬥力不強的屯田兵,老師的水平也就這樣,能教出怎樣的學生呢?

    而光靠蕭文明回憶後世的一些軍事理論,搞閉門造車那一套,也肯定是不行的。

    按理說,這個時候就要找有經驗的老師傅了,可現在的蕭文明既不認識會武功的高手,也不認識長勝的將軍,實在是找不到靠譜的老師。

    如果說大齊朝廷的軍界裡他認識人的話,那就只剩下金陵城的遊擊將軍任當思了。

    可問題是,金陵守軍那樣的戰鬥力和訓練水平,就連蕭文明現在的子弟兵都比不上,靠他們來訓練來提高自己的戰鬥力,那豈不是笑話嗎?

    所以說,有時候人脈決定你的眼界,眼界決定你的成敗。

    蕭文明現在的人脈也就這樣了,也決定了他手下子弟兵的戰鬥力,同樣被侷限在了一定的範圍之內,想要再一進一步上升,看來還是需要進一步積攢人脈、積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