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 作品

第四十一章 朝宴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倘若他們兄弟二人彼此深深戒備,都畏懼禍起蕭牆,那建繼帝統領文武群臣及數萬精銳禁卒南遷,就是對淮南最大的鉗制。



    然而擺在淮王府眼前的殘酷現實,赤扈人確實在徐州、潁州大造舟船、編訓水軍,在下一個冬季來臨之後,隨時都會有數萬、乃至十數萬虜兵渡過淮河南下。



    葛伯奕、汪伯潛、嚴時雍等人都預料到,他們即便能再次擊退虜兵,但不能拒敵於淮水之北,淮南也必然會因為殘酷的戰事變得殘破,後期甚至養七八萬兵馬都難。



    因此淮王府眾人都主張淮王趙觀借這次機會前來襄陽參加朝議,以此表明沒有自立之意;就算不能改善與建繼帝及襄陽將臣的關係,也至少親眼看一看襄陽君臣對淮南的態度。



    雖說建繼帝之母早逝,淮王之母得以入主仁明殿之後,對建繼帝及前太子多加打壓,汴梁失陷之後,淮王在魏州也有爭立之心,但仁明殿對建繼帝並沒有明目張膽的迫害,而淮王最終還是選擇擁立建繼帝。



    就算不相信建繼帝的人品,淮王府眾人也不覺得大敵壓境、山河殘破之際,建繼帝會迫害淮王。



    而襄陽眾人看到淮王趙觀這次親自帶著葛伯奕等人來襄陽參加朝議,也不難揣測他們對南遷之事並沒有多強烈的反對心思。



    因此眾人關注的焦點,也就落到徐懷、鄭懷忠兩人的身上。



    “近日來,襄陽城裡就南遷之事,議論紛擾不堪,我特意將諸將帥召來,也是想著早做決斷,”建繼帝沉聲將這個沉重的話題親自揭開來,略陰沉的眼神,掃過殿中眾人,問道,“諸位奏表我也都讀過,此時還有什麼不一樣,或有別以往的想法吧?”



    “國之大政,陛下與諸相決之,此乃祖宗之制,我等外臣聽詔令行事,豈能妄議朝堂是非?”鄭懷忠朗聲說道。



    在大越立朝以來以文御武、以文治武的大局下,戰略性的國政大略皆由天下與士臣議決,武臣妄議朝政,是要遭御史諫院彈劾的。



    這一傳統還深深的烙印在傳統武臣的心裡,鄭懷忠這話一出,楊麟、劉衍、顧繼遷、高峻陽等人即便心裡不樂意,卻都習慣性的閉上嘴。



    “照鄭公這麼說,徐懷就南遷之事,向陛下先連獻三道奏章,就顯得居心叵測嘍?”徐懷眼神銳利的盯住鄭懷忠,針鋒相對的問道。



    “我傳詔給諸卿問策,你們闡述所想,乃為國朝集思廣益,非為妄議,但鄭公也是老成持重之言,”建繼帝見徐懷對鄭懷忠寸步不讓,只能他出來當和事佬,說道,“你有什麼想法,盡請說來,也不用對鄭公之言多想什麼。”



    “多謝陛下體諒老臣苦心。”鄭懷忠看也不看徐懷,朝建繼帝行禮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