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五十八章“正”與“邪”

    對於范仲淹這種士大夫來說,白蓮社這種蠱惑人心動盪社會的存在就是大宋王朝的毒瘤,必須早日割掉才能免除大患。

    說來也是諷刺,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居然是最反對邪教組織的,白蓮社看重民心,而士大夫更加看重民心。

    對於他們來說,老百姓就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甚至於國家的強大與否可以直接與人口掛鉤。

    在士大夫眼中,百姓就是國家的財富,人越多,可以開墾的土地便越多,開墾的土地越多便能養活越多的百姓,如此良性循環之下,王朝便越富庶。

    王朝越富庶,他們才能體現出他們的價值與抱負!

    但接下來呢?必然是貪腐開始出現,各種剝削,壓榨,亂政,層出不窮,將一個強盛健康的王朝變成體弱多病的廢物。

    貧富差距過大,百姓活不下去,農民起義便會率先爆發,給這個衰敗的王朝狠狠一擊重創。

    而那些被壓制許久的外敵開始將眼光飄向了中原王朝,內外交困之下,中原王朝終於在風雨飄搖中大廈傾覆。

    又恰恰在這個時候,又會湧現出許多的能人出來,文人墨客也會發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類的無限的感慨。

    每當漢家經歷脫胎換骨的陣痛時,總有非凡人物出現,或是改朝換代,或是成為歷史的罪人,漢家的罪人。

    但誰也不會記得,這個悲劇的循環就是自稱文人、儒者的士大夫集團所一手造成的,他們一邊追求誰的穩定,同時又在破壞社會的穩定。

    一邊期望王朝進入繁盛時期,又在繁盛時期到來時拼命的去作死。

    葉安甚至不知道在漢家文明的傳承中這些文人士大夫是不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或許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得漢家文明經歷一輪又一輪的傳承而一直延續。

    漢家文明從來都是一條線性的傳承方式,國這個概念並不適用於漢家,這個文明只有朝代的更替,卻沒有國家更替的概念。

    隨著范仲淹這個安撫使的下令,白蓮社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宿州城的百姓、商戶、災民們發現,利東糧鋪居然開始平價發賣糧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