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705章 出乎意料的送行者

    朝堂之上對於吳植之獄非常的看重,但要點不是在吳植與餘諤之間行賄的問題,而在於此事涉及當朝相公王欽若。

    朝中有很多人希望王欽若就此罷相,也有很多人希望通過此事牽扯到王欽若的身上治罪於他,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並不希望王欽若出事。

    這就是朝堂,利益糾纏不清,但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想要處理好這些訴求頗為麻煩,於是劉娥最終還是決定下旨韓億不要往王欽若的身上去深究,畢竟他沒有證據證明吳植之獄與王欽若有關係,一切的一切都是餘諤從中作梗,打著王欽若的旗號招搖撞騙的。

    這結果使得許多“正道”之人大為不滿,認為這是天家偏袒王欽若,但此時也有些人覺得若是真無實據,那就不能給王欽若定罪,否則會開一個非常不好的頭。

    雙方之間都有所顧忌,畢竟王欽若的身份在那裡,但朝堂上的事情永遠不能用常理來形容,何況並沒有實證來證明王欽若是有罪的。

    無論餘諤與吳植交代了多少,他們都沒有在王欽若這件事上鬆口,餘諤堅稱此事王欽若毫不知曉,只是自己打著他的名頭招搖撞騙,御史臺也沒有新的證據產生,最終韓億用了舉薦不察的罪名彈劾他。

    這樣的罪名實在是太過不痛不癢,所有人都不相信如此簡單的罪名能夠讓王欽若罷相,但事實就是這般的出人意料與魔幻,王欽若被罷相了…………

    說是罷相,但事實上卻是王欽若辭相,因為劉娥罷相的理由很簡單,王欽若年事已高,身有頑疾,其自知身於相公之位不妥,自請辭相,回鄉頤養。

    至於吳植之獄與他的關聯…………毫無關係,帝下詔勿論。

    連官家都下詔不得追查此事,御史臺自然沒有話說,而這一點已經在韓億與包拯等人的意料之中。

    王曾與呂夷簡這兩位更是一言不發,朝堂之上的文武官員雖然覺得怪異,但既然大佬都不發話,他們也不會再說什麼,畢竟“癭相”王欽若已經離開了大宋的政治權利核心。

    罷相之後的王欽若迅速消失在了朝臣們的視野之中,彷彿沒人再記得他一樣,甚至有人唯恐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