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權秦舒柔 作品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安魂之禮

    行安魂禮是盡孝之大禮。

    其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目的是召回亡靈之魂,讓其得以安息往生。

    傳說中,人有三魂,一個上神龕受祭,神龕即供奉神佛的小閣子,一個留墳堂守墓,一個去投生再為世人。

    華夏曆史說,秦人有烈士安魂禮,士兵戰死沙場,屍身不能歸鄉,大軍撤離之日無論戰場多麼危急,都要面對戰場遙遙高呼:“兄弟!跟我歸鄉!”

    若是戰勝後的戰場,便要就地安葬好戰死者屍身,儘可能地立起一座刻石、木牌或者枯木樹樁,然後繞著墳塋呼喚幾遍,再在上面結結實實地摁下自己的血手印,而後才揮淚班師回朝。

    秦人原本是遊牧遊農遊戰兼而有之的古老族群,居無定所,死無定葬,他們便將這撫慰死者告慰遺屬的安魂禮看得分外上心。

    歷經春秋戰國,秦人漸漸成為有國有土的大國族群,但是這古老的安魂風俗卻沒有絲毫改變,還依然如初地延續了下來。

    行安魂禮時要專門佈置場面,第一,設置“五方五位”,在場地上分為東、南、西、北、中五方,每個位置用一張大桌子或者大椅子分貝設立東方青帝仁德尊神、南方赤帝義德尊神、西方白帝禮德尊神、北方黑帝智德尊神、中央黃帝信德尊神之位。

    神位上擺放香、米、利是、酒杯,上面再撐一把大傘以遮天。

    第二,設置地獄,    在神位前的場地上覆設一匹瓦,代表地獄。

    瓦下放著一顆雞蛋,代表亡魂。

    第三,搭歸魂橋和蓮臺。

    在安魂迴歸的路上,鋪上黑布搭歸魂橋,也叫“鬼橋”,作亡人迴歸之用。

    橋尾擺一張大椅子鋪上黑布,代表昇仙臺,作亡人坐蓮臺之用。

    蓮臺後面設面盆和手巾,作亡人潔身之用。

    安魂時,需引禮生舞動降魔杵和引魂幡拜五方,同時讀文、唸咒、畫符、破獄以招魂歸來。

    因此,還需要準備降魔杵、引魂幡、河圖、華幡文咒、破獄決。

    這些,天壇都有所準備,看來大魏的安魂禮,與華夏古代的安魂禮沒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