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權秦舒柔 作品

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賑災之策

    蕭權如此強大,倘若有一天,他背叛皇帝,那還有誰能與蕭權抗衡?

    很顯然,是沒有的。

    皇帝不由陷入沉思之中。

    隨著時間的消逝,萬劍之宗歸來之事的熱度已經開始下降,京都中人轉移關注重心,他們的關注點重新回到賑災款上面來。

    京都百廢待興,就靠這筆賑災款了。

    安撫民心之事,向來宜早不宜遲。

    這次,皇帝重用張瑾、趙瀾與徐叔平,命三人全程跟進賑災事宜,做好賑災方案,儘快落實賑災之事,把福利落實到百姓手裡。

    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期間,趙瀾和徐叔平來找過蕭權一次,商議賑災策略。

    蕭權借鑑了現代的建設新農村方案,改動一下,當場便說出了一個讓趙瀾和徐叔平拍手叫絕的方案。

    為了改善京都百姓的生活條件,蕭權建議,應該由朝廷統一為百姓建造房子。

    反正募捐的這筆錢,蕭權粗略算了一下,建造房子,再發放糧食,也是夠嚯嚯的。

    也就是說,不僅要為百姓建房子,還要為百姓發放災糧。

    建房子需要大量的人力,這些人力,可以從京都百姓之中徵收,採用發放工資模式。

    百姓當中,願意出力建造房子之人,都能獲得相對應的報酬。

    這樣一來,百姓不僅有新房子,有糧食,出力者還有工資,這樣就能調動百姓的積極性,也能提高賑災的效率。

    如果直接發放銀子到戶,分配問題容易引起紛爭不說,百姓拿著銀子,也未必能真正辦事,未必能真正解決百姓的災後之困。

    畢竟,鄉紳惡霸不少,難保百姓銀子都還沒有捂熱,便被敲詐了去。

    豈不便宜了那些惡人?

    倒不如由朝廷出面,幫他們建造房子,起碼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

    此政策趙瀾與徐叔平覺得可行,於是,兩人進宮徵求了皇帝的意見。

    皇帝對這個政策也十分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