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淼君 作品

第三百四十四章:瓷都

  “大傢伙小心點,咱們進瓷都了啊!”看見道路邊進入瓷都的標誌之後,大巴車駕駛員眼睛瞪得溜圓大聲提醒,王堯感覺他不僅精神顯得高度緊張,行駛速度也比之前明顯慢了下去。

  進入瓷都範圍之後,大巴車其實仍是在山區裡行駛,這般慢慢吞吞的,竟又開了一個多小時才到泥山縣城。

  泥山縣歸瓷都管轄,王堯之前就聽說過許多關於瓷都的傳聞。

  瓷都顧名思義,就是這裡山區產出的瓷土極好,是人界瓷器的製造中心,據說瓷都除了一幫專心燒瓷的匠人,其他居民中有八成都喜歡沒事拎個瓷瓶子在街上逛蕩。

  這些人便是瓷都的瓷器收藏愛好者,畢竟瓷都歷史悠久,歷代燒出的名貴瓷器數不勝數,瓷都的各個名窯也都有自己的獨門特點,所燒瓷器除了實用價值以外,還特別值得收藏把玩。

  因此瓷都的瓷器收藏愛好者們沒事就會拿出自己鍾愛的瓷器藏品,約上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品評一番,那是一種瓷都人歷來特有的雅事。

  瓷都人還特別愛較真,孰優孰劣總要爭個輸贏,這在瓷都又叫做“品瓷”。

  懂行的人自然有無數門道來“品瓷”,可不懂行的就只能在瓷器的價值上論個高低了,你把自己的瓷器說得再好,不值錢還不是屁也不是?可一件瓷器到底值不值錢,值多少錢?卻又難說得緊。

  畢竟專業有公信力的古董商、拍賣商不多,他們也沒那個精力天天幫著瓷都人去“品瓷”,所以很多瓷器收藏愛好者的藏品價值就只能是收藏者自說自話。

  於是瓷都又流傳著所謂“完器無價,器碎價出”的說法,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瓷器你愛說值多少錢都行,沒個準價,可一旦這瓷器被打碎了,那損失多少,你心裡自然明白,於是價值也就出來了。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打碎瓷器的不是瓷器的主人,而是其他人該怎麼辦?那當然得賠償啊,賠償多少?就只能是肇事者與瓷器主人相互商量了,這樣一來瓷器的價值最終也能得到確定。

  所以“完器無價、器碎價出”就成了瓷都的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自己手裡的瓷器到底值多少錢?打碎了自然就會知道。

  可自己打碎自己的藏品畢竟肉疼,所以瓷都人為了衡量自己所收藏瓷器的真正價值,都不約而同選擇了讓別人來替自己打碎。

  於是乎瓷都街上那些拎著瓷瓶的傢伙,他們究竟是想要賣弄自己的無價“完器”,還是想要別人替自己來個“器碎價出”,可就特麼不太好說了。

  有一陣子,瓷都街頭砸爛瓷器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兩人一照面,就看誰手快,一旦誰的反應慢了一些,他就得幫著別人“器碎價出”,那價還得他掏自己的荷包來賠。

  結果自然是瓷都人人自危,有一陣子都沒人敢隨便上街。畢竟你想讓別人替你碎瓷,別人還想讓你替他去碎瓷呢,這種事情鬧大發了,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後來勤勞智慧的瓷都人就想出了種種辦法來回避替人“碎器”的尷尬,譬如出門時自縛雙臂,另在身上貼一告示“本人雙手已縛,如遇器碎概不負責”云云。

  還有那無論男女,每次出門時都帶一隻鋪著厚厚棉布的籃子、簸箕不離身,一見有需要“器碎”的找上門來,立刻眼明手快用自備的工具接住,說不得手裡還有一個瓷器乘機砸碎了它。

  總之,瓷都在“器碎”上的強烈需求導致每年都有許多新辦法、新設備問世,攻防手段不斷翻新升級。

  一班希望通過“器碎”給自己藏品定價的主兒,也漸漸地不再把目標放在左鄰右舍身上了,畢竟這樣做的難度越來越高,代價也越來越大。

  他們開始越來越多的尋找外地人替自己“器碎價出”,外地人畢竟沒經過這種歷練,思想上缺乏準備,身手也遠沒有本地人靈活,而且他們終究身在  異鄉,“器碎”後的議價能力也相對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