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槍子彈 作品

第八百八十四章,蘇序一家。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託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明允哀詞》),這些說法都是比較中肯的。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於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宛轉見長。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鍊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說》,以風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寫,即是一例。

蘇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語言犀利,言必中時之過,對北宋社會的陰暗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撻;但同時在剖析問題嚴重性的過程中蘇洵又會巧妙地折轉筆鋒,淡化筆勢,改變文章節奏,緩和文章語氣,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與委婉,多體現於針砭時弊的文章中。

蘇洵的散文多為論辯文,據王水照《新選新注唐宋八大家書系》統計,蘇洵論辯文與雜文的比例為六比一,而字數之比為十比一,前者字數約有七萬字,後者則只有七千字。論辯文必須把道理說深說透,使人沒有反駁的餘地。蘇洵為了達到這個要求,他毫不掩飾地承認自己對戰國縱橫家的愛好,說“吾取其術,不取其心”,即汲取縱橫家的雄辯手法,不學習他們的為人。縱橫家往往善於用對偶、排比等鋪張的手法,使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鋒芒所至,所向披靡,給人一種雄健、剛強的感覺,極具鼓動性。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一般的議論社會現象、歷史現象,或闡明個人見解的文章中。

蘇洵精於物理而善識權變。在他的論說文中,論點精深,說理透徹。他所發的議論,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駕馭語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簡切的語言表達出來,把道理說得清晰明瞭。

蘇洵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但不管文章內容多少,也不管是議政的還是議兵的,是議經的還是議史的,蘇洵都在文章的結構上,精心佈局謀篇,因物賦形,構思出工整嚴謹而又富於變化的形體。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建築大師,把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獨具匠心地設計出一幢幢風格各異的建築。

蘇洵文章的語言,字字珠璣,句句珍寶,既古樸凝練,又生動形象,妙語連篇,內涵豐富,讀了使人回味無窮。蘇洵論文,見解亦精闢。蘇洵提倡學習古文,反對浮豔怪澀的時文;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不同寫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別善於從作品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與藝術特色。

北宋嘉佑二年,翰林學士歐陽修知貢舉,梅聖俞參與其事。他們看了蘇軾的試卷,“以為異人”;對蘇轍也頗欣賞,“亦以謂不忝其家”,於是兄弟倆同第進士高等。蘇軾當時二十二歲,蘇轍十九歲。由於蘇氏兄弟一起高中,還曾引起一場風波,落第的考生們有表示不服的,甚至怨謗紛紛。但三蘇卻因此很快的成名了。蘇轍兄弟就正是這樣在“士人”的“怨謗”中脫穎而出。這時歐陽修又特別讚賞蘇洵的文章,譽為“孫卿子之書”,並獻諸朝廷。於是,“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許多考生,爭讀他們的文章,甚至學習他們樸實高古的風格。當時有諺語說:“蘇文生,吃菜根;蘇文熟,吃羊肉。”是說精熟三蘇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貴,足見三蘇文章受世人重視的程度。據說,蘇轍兄弟登科時,蘇洵對兩個兒子以一舉成功,而自己卻曾是科場的敗將,有所感觸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詩作:《雲興于山》《有驥在野》《有觸者犢》《朝日載升》《我客至止》、《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

散文:《顏書四十韻》《六國論》《管仲論》《辨姦論》等。

文集:《權書》《衡論》《嘉祐集》《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祐集》15卷。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佑二年,蘇軾參加殿試中乙科,賜進士及第,一說賜進士出身。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