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九七六章 普魯士的崛起之路

  其實董良跟貝格說的都是一些場面話,奧地利人沒有普魯士那麼務實,他們更加在乎的是面子和利益。

  董良可是給足了他們面子,比如董良送給了約瑟夫一世一件明黃色的龍袍。

  黃袍加身,就是要叫你狂起來。不讓約瑟夫一世狂起來,怎能讓他跟英法叫板啊。

  華族未來與德意志邦聯交往。英法自然會前來搗亂。這個時候需要一個態度傲慢且強硬的盟友。

  董良告訴貝格,我是東方的皇帝,約瑟夫一世是西方的皇帝。英國人只能叫國王,法國皇帝那是自封的,不算,拿破崙家族算個錘子啊。還有那個沙皇,數百年前只是蒙古人的奴隸,幫金帳汗國收稅的僕從軍而已。

  董良接著對俾斯麥說道:“普魯士人的第三座大山便是法國,擊敗法國,德意志帝國便能夠浴火重生,他們普魯士將走到歷史巔峰。”

  董良的這三座大山理論,就像是給普魯士崛起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條理非常清晰,有理有據。俾斯麥真的想要一字不落地記下來。他覺得這條路才是普魯士的康莊大道。

  “元首陛下,您真的是比我這個普魯士人還要了解普魯士。”俾斯麥由衷地說道。

  董良笑著搖了搖頭說:“我只是站的比你們都高而已。”

  他接著說道:“不過你們最大的挑戰還是英國,英國人絕對不會允許任何一個歐洲大陸國家崛起的。法國崛起了,他們就聯合其他諸國擊敗法國,要是你們普魯士崛起了,同樣會捱打。英國人依仗的就是其強大的海軍。”

  俾斯麥深以為然,歐洲太小了,必須走出去。但是英國人有強大的海軍,他要是不給你走出去,就可以將你封鎖。那麼普魯士就面臨發展的瓶頸。

  作為一位傑出的外交官,俾斯麥自然是知道英國人的大陸均衡政策。

  拿破崙當初也知道。

  但是知道又有什麼用呢?誰叫歐洲大陸的國家本就不是一條心呢。他們的這些算計全都是英國人的籌碼。

  在歐洲要想破除英國人的均衡政策,唯一的辦法就是引入一個外部勢力,最好是那種擁有強大海上勢力的外部勢力。

  法國人之前選擇了美國,拿破崙時期,美國和法國好的像是穿一條褲子。法國人甚至將路易斯安那地區,也就是現在美利堅的中部半賣半送給了美國人。

  可是的,美國人的海上實力太弱小了,根本就幫不上法國人,而且美國原本就是英國人的殖民地。

  他們的掌權者畢竟還是昂撒人,他們哪怕是鬧翻了,也還是同族。

  所以最後,法國人被美國人給坑了。

  俾斯麥僅僅從上海灘,這個華族的一角,便能夠看到華族的強大。

  這個國家絕對可以匹敵英國。只要有這個國家在外面牽制住英國人,那麼最後他們真的可能爭霸歐陸。

  雖然僅僅是個外交代表,但是俾斯麥早就已經有了超出他自己身份的野心。他的理念便是通過戰爭來完成德意志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