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八一九章 大遷徙

小孩子扔在門口,給他弄1攤泥巴活著玩。

阿珍懷裡抱著1個簸箕,給針穿上線,幫兒子和丈夫做件新衣裳。

做好衣服,再去紅薯田中薅1點藤葉給豬圈中的豬仔子吃。

豬仔都是從生產隊領回來的。除了豬崽子,房子後面的獸棚中還有兩隻羊和1頭牛犢子。

這些小畜生雖然還沒長成,但是看著他們1點點長大也是1種幸福。

這些都是趙文浩的想象。但是吃著手中的餅子,他越發地覺得,這樣的生活不是幻想。

到了關外,他就可以不依靠宗族,不依靠父母,自己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

有人覺得搞大農場經濟,對國家的工業化更加的有利。

小農經濟會阻礙工業化。

華族現在已經有1些讀書人開始去研究經濟。他們認為英國的工業化,起始於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讓農民脫離土地成為工人,讓土地上的出產變成工業原材料。

華族現在初創,可以在白紙上作畫,應該將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農場化經營。

農民可以變成農場的工人,這樣便於提高生產效率。

董良顯然不同意這種模式,他覺得自耕農才是華族的基礎。

自耕農就像是1個維護華族安全的蓄水池。

自耕農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強,他們可以自給自足。哪怕是發生了經濟危機,他們也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自耕農同樣可以為工業輸送勞動力。

而且這些勞動力同樣具有較高的抗風險能力。比如說工廠倒閉了,如果他的工人家裡有田地,那麼這些工人至少還能回去種田。

中國本來就是1個小農經濟的國家。小農經濟在很長1段時間內都被說成了貶義詞。

但是小農經濟真的就是1無是處嗎?

並非如此,小農經濟衍生出了小富即安的思想。1家人靠著幾畝田,真的就能夠將生活給過下去。哪怕是外面爆發經濟危機了,他們手中沒錢,至少還能維持自己的生活。

家裡的米缸有米,房前屋後有蔬菜,實在不行,醬菜缸裡還有醃好的鹹菜,雞鴨鵝牛羊養上那麼1點,偶爾去河裡釣幾條魚,摸點螺獅便可以解決那少得可憐的肉食需求。

無論什麼時候,農民手中有田,手中有糧食,只要不過於盤剝,這個國家的根基就是安全的,國家就不會亂。

王文浩吃完餅子,檢查了1下自己的獨輪車,孩子蹲在1個籮筐中玩著手裡的1個木頭玩具,非常認真。

趙阿珍將糖塊咬了1小塊給了孩子。

孩子嘴裡含著糖,哈喇子都滴到了衣服上。

“阿珍,今天就到這裡吧,晚上咱們在這露營。”

王文浩覺得自己估計走不到下1個補給站了。

大部分人都想早點趕到港口。聽說越早到的人,分到的地方就越好。

這可以理解,種田的人都知道,這土地有好有壞,有的靠近河邊,有的地裡石頭多,有些還要清理掉林木。

有人冒險前進,晚上不在補給站休息,結果被人給搶了。

搶了東西倒沒什麼,到了補給站還有東西吃,就怕連命都丟了。

補給站這種接力移民的模式是李鴻章搞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