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七九二章 舊官僚中的精英

要是再早1些,他還能說對華族有功勞,但是這麼晚投降,華族能夠不治自己的罪就不錯了。

他只是1個舉人出身,但是靠著捐官獲得了出路,然後通過自己踏實的政績做到今天的封疆大吏。

這首先說明他是1個有野心的人,渴望向上爬。其次說明他是1個有能力的人。他能夠做成事情。

他今天48歲,正是1個男人在仕途上最成熟的年齡。

他在許多地方做過官,處理過各種各樣的問題,有著豐富的從政經驗。

並不是所有的滿清官員都是那種離開師爺就什麼都不會做的飯桶。

還有很多人天生就適合做官,他們知道如何用人,知道如何化解危機、解決矛盾。

華族在管理制度上與滿清不同,但是華族的官員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

他們讀的都是聖賢書。

投降之後,張亮基在濟南繼續呆了1段時間。

華族派遣了1個工作組到濟南府,處理山東地方行政權力的移交問題。

張亮基就負責協助他們的工作。

這段時間,張亮基沒有耍任何的花招。反倒是幫工作組處理了幾個做小動作的地方知府。

相處了1段時間,張亮基才知道,這個工作組的組員都是華族後方抽調的官員。

他們有的以前是師爺,有的是吏員,有的是基層的官員。

其中職位最高的竟然只是1個通判。

這些人都有1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辦事能力非常強。

這讓張亮基認識到了華族的用人之道。

不過他也許沒有機會了,因為他在滿清的官職太高了,華族還敢用他嗎?

很快他就得到了家人的消息,妻小已經回到了家中。

他是江蘇銅山人,銅山早就已經完成了土改,張家本是1個聚居的大族,現在已經被強制分家。

其實也不用強制,他們要是不分家,就無法分田,因為土地是包產到戶的,大戶人家在分田方面沒有優勢。

張亮基在老家有1些積蓄,即使沒有土地,家人也能生活得很好。

華族並沒有沒收他的家產,這也在他的意料之外,也許算是對自己投降的獎勵吧。

就在他專心協助工作組處了山東的各項事務的時候。

上面突然通知他進京。

進京幹什麼?沒有1個人告訴他。

同張亮基1同進京的還有曾國藩、駱秉章、李鴻章、胡林翼、郭嵩燾……

可以看出,這些人全都是滿清的舊臣。

他們與彭玉麟和左宗棠不同。後者雖然能力很強,頗有名氣,但只是別人的幕僚。

滿清朝廷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皇恩可言。

因此,彭玉麟直接被放到了非常關鍵的安南地區。

而左宗棠成為了統帥1路大軍的將領。

董良對滿清末期1些有能力的大臣並不排斥。

很多人對曾國藩的觀感不好,覺得他殺人太多。

然而他曾剃頭的名號是那些地方士紳給他起的,士紳視他為敵人。

至於湘軍後來對南方百姓的屠殺。那時候的湘軍已經是1個個小軍閥在統領。

此時的曾國藩還是1個有些政治抱負,有些小清高的官員。而且在對付地方士紳勢力上有1套行之有效的手段。

這都是被逼出來的,他在湖南辦湘軍,但是清廷不給他錢,他只能自己想辦法搞錢。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長沙城內的湘軍在駱秉章和左季高的帶領下投降之後。曾國藩倔強地成為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