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五三七章 函館

“3月十5小雨

我們進入獨流鎮已經有十天時間了,林鳳祥還是那麼固執,他甚至以動搖軍心為理由,將賀軍帥給打了板子。我們不是太平軍系統的,興許是因為廣西在咱們華族治下,這位林帥沒有為難我們。

不過我們在獨流鎮的行動還是被嚴格限制,好在我當初沒有將帶來的物資交出去,要不然靠著太平軍的補給,根本就維持不下去。”

在另外1篇日記中,他寫了1個殘酷的事實:“獨流鎮中的民宅全都變成了營房,可是我聽說,1開始的時候,鎮子裡的百姓與太平軍和平相處。

今天我問前來交涉的太平軍兄弟,那些百姓呢,這位兄弟的眼神躲閃,支支吾吾半。晚上,1個弟兄在廚房邊上的雜物堆中挖出了1堆白骨。

骨頭的顏色很白,說明時間並不長,周圍卻沒有血肉腐爛的痕跡。我的心中突然感到1陣噁心。

林鳳祥還沒有鬆口,不過我想他很快就要堅持不下去了,這裡每天都有人死去,不是病死,就是餓死。

我讓兄弟們加強院子4周的防護,我們隨身帶來的物資都被我藏了起來,最近總有瘦骨嶙峋的太平軍士兵在我們院子的4周張望……”

顧勃的日記中有很多這支北伐軍的陰暗面。

而後來的華族官方卻將這支北伐軍當做抗擊滿清的正面典型宣傳。

因此這些客觀的日記特別容易引起別人的關注。

看客們喜歡瞭解的永遠不是表面上的那些東西。

董良說要7月份才能去解救太平軍,實際還有1個原因,那就是作為北上大沽口主力的私掠艦隊此時正在前往函館。

函館是北海道,也就是蝦夷島最南端的1座港口城市,也是北海道唯1的對外口岸。

華族租借函館之後,在位於港灣東側的函館山上修建了琉球館。

說是琉球館,實際上,這裡更像是1個要塞。

琉球館的4周依託山勢建造了圍牆,在上下的兩個角各建有1座炮樓。

兩邊各擺放了4門火炮。

火炮正好能夠覆蓋到港口區域。

幕府對這裡的控制力也不強,當初簽訂合約的時候將這裡租給華族建立琉球館。

此後就沒有管過這裡。

因為地處偏僻,當地的大名實力也非常弱小。

島上生活的百姓很多都是以部落形式存在,他們甚至都不承認幕府對自己的統治。

華族在這裡建立琉球館主要從當地人那裡換取優質的動物皮毛。

同時將1些生活必需品販賣給他們。

不僅僅如此,琉球館下的商隊還會乘船到北邊的庫頁島,甚至是海峽對面的海東地區交易。

跟這些部落土著做生意非常容易,而且利潤率非常高。

有時候1顆玻璃珠子就能夠換取1張鹿皮。

這些人非常容易滿足,只要他們看中的東西,從來不會跟你還價。

但是從去年開始,突然出現了1些駕駛兩桅帆船的沙俄人出現在海峽中。

他們會襲擊琉球館的商船。

等到琉球館發現的時候,這些人已經打上門來了。

涅維爾斯科依上校帶領的阿穆爾河艦隊從黑龍江1路順溜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