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荒年,系統竟然嫌棄我是處男 作品

第340章 張亢其人

  郝仁也就是從他這件特殊的經歷,想起了這個張亢是何許人物。

  張亢,字公壽,是京東路臨濮(今山東荷澤西北)人,與他哥哥一門雙進士。

  不過他哥哥中進士比他早幾年。

  張亢則在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的時候進士及第。

  他最初和這個時代的普通文臣一樣,入仕後先任地方僚佐,先後出任廣安軍(治今四川廣安)判官、應天府(治今河南商丘)推官。

  而且張亢本人也頗有才幹,他在應天府推官任內治理白沙、石樑二渠,消除了殃民的水患。直到南宋的時候有人編書時,仍記述張亢的這一惠民政績,“張亢為應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樑二渠,民無水患”。

  大約天聖年間後期,他調任通判鎮戎軍。鎮戎軍是應對當時西夏的前線重鎮,防務職責甚重。

  張亢也是做的有聲有色,甚至還早早的看出了李元昊的狼子野心。

  提前上書朝廷加強邊防,用來防備李元昊。

  “趙德明其子元昊喜誅殺,勢必難制,宜亟防邊。”

  這裡面的趙德明就是李元昊的爹裡德明,

  他們家被唐朝賜姓李,被大宋賜姓趙,嚴格來說,此時的李元昊應該叫趙元昊,不過無所謂了,過不了幾年,李趙這兩個姓他都不要了,他要恢復党項的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了。

  這都是後話,但也由此可見,張亢雖然身為文臣,但是還是知兵事,而且還有幾分戰略眼光的,早早的就看出了李元昊的狼子野心。

  甚至專門準備西北的實際情況,上書了應對當時的西夏的攻守計劃!這件事也從側面反映了說明張亢關注邊防,並富有軍事謀略和志向,也為後來的事情埋下了伏筆。

  也正是因為如此,前段時日遼國突然在幽州一帶聚兵,大宋朝廷獲悉後不得不注意河北之地的防務。

  而張亢因此前的表現,被立即起為武官如京使,調知對遼前線的安肅軍(治今河北徐水),

  就這樣,張亢就從文官轉為武官了,在大宋的制度下,不得不說也算是一件稀罕事情。

  而且張亢並非只是善於紙上談兵,還是勇於和善於用兵的良將,在轉為武官之後,在戰場上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戰績。慶曆元年(1041),李元昊攜三川口,好水川兩次大勝之勢,兵鋒正盛,直指大宋邊陲的土地,想要奪取大宋的西北土地。一口氣就攻陷宋邊陲重鎮豐州,致使宋朝的麟州與府州之間聯繫中斷,彼此只能困守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