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詭事錄 作品

四十五 巧遇


  殷梟腿上找到的這鑰匙,看著就像西洋的玩意兒。韓大膽兒想趁著放假,拿這東西想,去找小猶太和老白研究研究,說不定就能找到什麼線索!

  一大早韓大膽兒換上一身便裝就出了門。路過南市的時候,忽然聞見了面茶的香味,正好今天饞這口,就把自行車靠在牆根,做到麵茶攤兒上。

  麵茶可不是龍嘴大銅壺沏的茶湯,有很多人把二者混為一談,但兩個一甜一鹹,風味兒各有特色,絕不相同。

  這種麵茶和清代袁枚所書的《隨園食單》中的麵茶不同,不是在熬好的茶汁中兌入炒麵。咱這說的天津衛麵茶,是用上好的糜子面或小米麵為主料,先將主料先用沸水衝調好,然後上鍋用慢火熬煮,加鹽、大料、姜粉調成糊狀。麵茶盛到半碗時先撒上芝麻鹽,再淋上麻醬,盛滿之後浮頭上再淋上麻醬撒上芝麻。這樣料麵茶,吃到最後也是滿口留香。喝麵茶的時候不用勺,要轉著碗邊喝,這樣麵茶才不會被攪澥了。

  天津衛麵茶起源於清末民初,最早是在水梯子大街附近的上崗子一帶,有人挑著挑子,一頭是麵茶鍋,另一頭裝著燒餅餜子,沿街叫賣,後來逐漸發展成了小攤子,有的麵茶攤兒不光賣麵茶,也賣餛飩老豆腐之類的早點。

  韓大膽兒愛吃麵茶,可他爹不愛吃,也不讓韓大膽兒吃,總說麵茶吃多了,一腦袋糊塗漿子,所以韓大膽兒經常自己偷偷到麵茶攤兒解饞。

  他在攤子坐下,要了一碗麵茶兩個燒餅,端上來剛要吃,就聽見牆角那桌,有兩個人正在低聲“調侃兒”!

  老時年間,有種江湖行話叫“春點”,用春點說話就叫“調侃兒”。那時候可不單單隻有江湖匪類使用春點,其實各行各業都有一套自己的春點。做買賣的、說書賣藝的、開當鋪的、開銀號的、古董行的、甚至連木匠都有自己的春點。

  像是木匠的工具,就是用二十八星宿命名的。還有銀號古董行,說的由、中、人、工、大、天、主、井、羊、非,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字的代稱。

  乍聽您可能不明白,但您細看,其實這數目字是按照,漢字出頭兒來算的。由字上面出一個頭兒,就是一,中字上下出頭兒,就是二,人字三個頭兒,就是三,以此類推,到非字是十個頭兒,就是十。說白了,調侃兒就是為了就是讓外行人聽懂,只有行里人才能明白。

  老時年間江湖人不論哪行,必須先學會了春點,然後才能吃生意飯。過去常聽老藝人說:“能給十吊錢,不把藝來傳。寧給一錠金,不給一句春。”春指的就是春點。

  以前的老先生總告誡年輕人,學會了春點別瞎用,尤其不能再人多地方用。因為行外人不懂春點的意思,聽著以為是江湖匪類說黑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早年就出過這麼一個事兒,說有兩個團字門的人。這團字門就是說相聲的。

  以前說江湖上有“金、皮、彩、掛、評、團、調、柳”這八小門。這“金”,就是金買賣,就是看相算卦的,“皮”是賣藥的又叫“挑漢兒的”,“彩”就是雜技和古彩戲法,“掛”則是打把式賣藝和保鏢的,“評”是說書的像是說評書的、山東快書的、西河大書的都算是評字門裡的。“團”是說相聲的,過去江湖藝人調侃兒,管說相聲的行當叫“團春”團字在這要讀三聲,一個人說叫“單春”兩個人說叫“雙春”,“調”就是行騙的,“柳”是唱大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