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星月語 作品

第434章 思慮再三

    所以朱元璋開國後就下令,官田民田都要出一部分種植棉花,結果剛開始種棉令推行時,遭到了很多百姓的牴觸,百姓惜田,能種糧食的土地,從不會浪費種什麼其他的。



    畢竟無論是種什麼都是要交田稅的,何況吃飽還在穿暖前面,種種因由之下,縱使百姓迫於官府命令種了棉花,但卻並不認真照顧,依舊是把心力都應在糧食上。



    朱元璋見此便下令,益種綿花,率蠲其稅!



    此令一下立竿見影,江南地區的百姓的心眼就活動了起來,種糧食是雖然可以填飽肚子,但是要花錢交稅,種棉花不要交稅,只要賣一把子力氣,來年收了棉花,再把棉花賣了錢,就可以又買糧食了。



    百姓的想法就是這麼簡單樸素,當然了,士紳地主自然也不會放過朝廷的優惠政策,他們是不缺糧食的,所以種起棉花倒是比百姓還狠。



    只是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棉花無論是做衣服還是做床被,都是極為舒服的,所以價格不低,太多百姓自家種了也捨不得自用,大多都賣了出去,也就留下一點點給家中幼子幼孫用。



    多種棉花的南方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北方了,老朱推廣棉花,最大的受益者是溫飽有餘的百姓,赤貧百姓的生活還沒改變太多,畢竟正式種棉花也不過才三四年,產出相對所需人口還是相形見絀。



    想來尚需十幾二十年棉花產出多了起來,價格下降才能真正惠及天下,不過這也是常理,哪怕是工部研究的煤炭也是一樣的,再便宜也總有買不起的人,而買不起的人卻又恰恰是最需要的人……



    不過事情總還是要辦的,就比如棉花,傳入國內都已經不知道多久了,可前面多少朝代的明君賢相卻從未推廣過。



    煤炭也是一樣,宋朝時候就已經開始焦炭鍊鐵了,這是冶金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劃時代的發明,相比於歐洲,華夏早了好幾百年。



    華夏從不缺少創新,只是甚少服務於底層百姓,愚民弱民更符合統治階級的需求罷了,不過到如今,時代已經要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