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星月語 作品

第143章 提點




    歷史上的明朝倒不是因為制度,因為朱元璋的開國和朱棣的靖難,加上一系列的對外戰爭,這些戰爭誕生了大量名將和功勳世家,此時武將不論是對皇帝,還是對朝政都是有較大影響力的。



    如果正常發展,武將集團影響力會逐步下降,文官影響力會逐步上升,但這種變化只會是潛移默化的。



    隨著朝政的穩定,戰爭的減少,武將必然要面臨話語權降低的問題,治理天下畢竟還是要靠文治,而且戰爭決策權也會逐步轉移到文官手中,這是大勢。



    不過明朝武將的地位依舊沒有太過削弱,畢竟宋朝的教訓就在眼前,明朝前幾任皇帝都是把勳貴們榮養起來,武將們雖然不管事,但仗著皇帝的庇佑,也不怕文官們,雙方正好互相制衡,直到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直接導致大量的精銳部隊陣亡,包括四朝老臣、名將張輔在內的武將也足有數十位,武將集團遭受重創。



    隨後的北京保衛戰是在以于謙為首的文官指揮下完成的,要命的還成功了,這直接導致了文官集團聲望大振,誰說我們不會打仗了。



    而武將集團在經歷了靖難重新洗牌,以及土木堡之變的打擊後,影響力大為下降。



    之後,武將統兵,文臣為帥現象很多,例如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胡宗憲剿滅倭寇。這些都加劇了戰爭決策權進一步向文官靠攏。



    到了後來,二品武將遇上七品文官,經常都是要先下馬行禮避讓的。太子少保戚繼光寫信給同品級文官張居正,要自稱“門下走狗”。



    文武不平絕非好事,朱標可以容忍文官比武官稍大半級,畢竟武官造反的威脅要遠遠大於文官,必要的削弱是要有的,如此也是對他們的保護。



    但是像歷史上那樣是不行的,武官沒有了出路,那誰還願意參軍報國,大家都考科舉就是了,反正當了武將也遠不如個小御史。



    而且朱標準備設立內閣作為文官的目標,那麼武將也得有個類似軍機處的機構,文武兩立,互不干涉,其間的矛盾衝突由皇帝居中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