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羊奶 作品

第三百八十四章:各方雲集!

胡惟庸嗎?

他很想問一問李善長,到底嗅到了什麼。

可他的身份。

以及在金陵城。

不適合私下接觸李善長這種人。

而且,恐怕李善長也不知發生了什麼。

李善長這種老狐狸,危機對他來說,其實就是機遇!

機遇面前,卻開始收縮,一副安排後事的樣子。

大概率,這隻老狐狸也不清楚,只是,天性狡猾,嗅到了危機。

“你沒問,韓國公為何如此嗎?”

“問了。”朱鏡靜搖頭,“可我公公說,若他能預料到未來,就不會這樣安排。”

朱棣默默點頭。

和他判斷的一樣。

片刻後,扭頭笑道:“你們夫妻若是願意跟我出海,我當然沒問題。”

自家妹妹,照應一下又有什麼。

李琪能力中平。

可只要踏踏實實的,對於缺乏治理型人才的他來說,也是幫手。

“謝謝四哥。”朱鏡靜高興笑著點頭,“等再過幾年,兩孩子大點,我們就去投奔四哥。”

朱棣點點頭。

……

李善長見朱棣一個人走進來。

等其他官員去和朱棣寒暄後,也跟著走過去。

一直等到朱棣身邊沒什麼人後,才靠近朱棣,抱拳道:“恭喜燕王在海外創下一番基業。”

“還希望韓國公能多指點。”

李善長笑容微微凝滯,從朱棣一語雙關的話,他就明白,朱棣想要他指點什麼。

苦笑。

兒媳恐怕什麼都跟朱老四說了。

略微猶豫,說道:“王爺為大明帶來了新氣象,王爺也通過巧妙高明的手段,溫和的推動這一切,沒有出現,歷朝歷代,普遍會發生的新舊猛烈碰撞,不過,我認為,新與舊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需要大智慧者,用時間換空間來實現新舊交替……”

胡惟庸想幹什麼。

他真的不知道。

只是胡惟庸這麼痛恨朱老四的人,卻突然搞僱工身股制。

他可不認為胡惟庸轉性。

他沒有證據,不想提及胡惟庸。

也不用他提醒。

等朱老四知道胡惟庸搞僱工身股制後,肯定也會對胡惟庸產生懷疑。

何況,就像他說的。

新與舊的矛盾衝突一直都存在。

需要大智慧者,用時間換空間來實現新舊溫和平穩過渡。

朱皇帝是開國馬背皇帝。

朱皇帝在位時,有朱皇帝壓著,新舊矛盾不可能爆發。

可朱皇帝走後。

太子的威望、手腕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他很悲觀。

即便他對胡惟庸的判斷出錯。

未來,也必然要爆發一場新舊之間的衝突。

朱老四如果還支持太子,這場衝突還能控制。

所以,把長子一家託付給朱老四,是最正確的選擇。

怎麼也不吃虧!

何況,朱老四海外創業,人才缺少。

長子的才智,擱在大明,若是沒有他李善長這個爹,什麼都不是。

可出海,能得到朱四郎重用。

加上彼此的關係,不說成為朱四郎麾下的領軍人物。

至少也可以混箇中等位置。

若朱四郎能指點培養一番,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成長。

那個蔣進忠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沒遇到朱四郎。

蔣進忠就是個貪慕虛榮,碌碌無為的平庸官員。

可看看現在。

聽說,如今的蔣進忠,都成了朱四郎的大管家。

大管家這個位置可不好當。

能輔佐朱四郎,幾年時間,攢下兩百艘火炮戰船,一個鎮,又一個混成協陸軍,這能力很了不得了。

今天的蔣進忠。

和江寧時的蔣進忠,完全是脫胎換骨的兩個人!

他若是早知道,朱四郎走這樣一條路。

或許,早把長子託付給朱四郎了。

以前讓臨安公主多和朱四郎夫婦走動,步子還是邁的太小了。

……

朱棣深深看了眼李善長。

他能判斷,李善長這番話是肺腑之言。

新舊矛盾,確如李善長分析,確實存在。

可洪武年之後,大哥還解決不了新舊矛盾嗎?

李善長是不是對大哥太悲觀了?

父皇在位期間。

新勢力茁壯發展。

穩穩壓制舊有。

大哥繼任後,還處理不了新舊矛盾?

人多嘴雜,此時也不是深入想此事的時機,朱棣暫時把此事壓了下去。

決定先觀察觀察。

……

接風宴結束。

朱元璋當著群臣的面,勉勵譚淵、周浪、張武等人,要他們在後天的檢閱和對練中,拿出真本事。

勉勵結束,眾人要離開時。

朱元璋當眾讓朱棣單獨留下。

引得百官紛紛側目。

燈燭映照下。

朱棣陪朱元璋從宴殿出來,只父子二人,沿著走廊漫步。

掛在走廊的宮燈散發出柔和光暈。

在風吹拂下,輕輕搖晃。

朱元璋餘光看著,比他都身形高大的兒子,唇角笑意一閃而逝,“臨安和李善長,找你談了什麼?”

朱棣也不藏著。

把二人的話,轉述給朱元璋。

哼!

朱元璋笑哼一聲,“老狐狸!”

“新舊矛盾!”朱元璋突然感慨一聲,“知道爹,為何不推動僱工身股制嗎?”

不等朱棣回答,自言自語道:“爹不敢折騰的太厲害,現在剛剛好,我再堅持十幾年,你大哥就能接過一個,欣欣向榮的大明,如果咱推動僱工身股制,烽火遍地咱不怕,可新舊矛盾迅速堆積,咱活著時,若是解決不了,你大哥這個皇位恐怕會很艱難,依靠你,咱相信,你們兄弟聯手,肯定能解決新舊矛盾。”

“可你在施政、帶兵打仗中,形成的威望太大太大了,你還是咱的嫡四子,咱要是這樣做,就是對你不負責任。”

……

朱棣默默認真聽著。

近些年,身邊人,以及外人,都說他成了老頭子心頭肉。

身邊人替他高興。

外人或是羨慕,或是咬牙切齒。

可他多少還有點不相信。

現在信了。

朱元璋停下腳步,坐在走廊欄杆上,揉了揉膝蓋後,又輕輕拍了拍旁側。

朱棣直接一屁股坐上去。

哼!

朱元璋笑哼一聲。

他這麼多兒子。

各個見了他,如同耗子見了貓。

即便是標兒,也多有拘束。

唯獨這個。

敢頂撞他!

敢在他面前,率性而為!

這才更像父子。

秀英說的對。

他得惜福。

伸手拍了拍朱棣後背,目視前方牆壁上,晃動的燈籠剪影,“爹這麼多子嗣,就你這麼一個最優秀的,不能用你的成績來要求他們。”

“你在福建,能同時推行鄉土村社和僱工身股制,他們不行……”

……

“咱們大明現在欣欣向榮,你也把僱工身股制的種子,種在了大明,北征之後,爹去福建看看,如果爹覺得可行,就把福建定為特別行省,爹會留下律法,永久保證福建,鄉土村社+僱工身股制模式永不動搖。”

朱棣微微驚訝。

特別行省,這不就是特區嘛?

不過,想想又不奇怪。

畢竟,從元朝開始,就連直轄這種模式都有了。

行中書省,就是一種直轄。

老頭子搞一個特別行省,也合情合理。

“留下福建,讓福建的風尚,向大明滲透,現在,你們土橋村在金陵各地開設的米鋪、玉酒鋪子,就是搞僱工身股制,只要福建這個風尚之地存在,未來,肯定還會有更多人效仿,尤其是這些鄉土村社……”

鄉土村社缺乏人才。

他看的清楚,這僱工身股制十分適合幫鄉土村社村莊,籠絡人才。

“慢慢,僱工身股制支持者多了……咱看,這件事,留給雄英來做也不晚,到時候,你這個做四叔的,幫襯雄英一把,這事就成了,咱們家雄英,也能憑此功勞,名垂千古……”

朱棣笑笑。

歷朝歷代的皇帝中。

論重親情,恐怕難出老頭子了。

朱元璋聽到朱棣的笑聲,瞪了眼,“笑什麼!有什麼好笑的!你是有能力,但爹也要叮囑你,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一代人做不了幾代人的事情,你不要想著,你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交給雍鳴一個坐享其成的基業,這是不可能的!”

“你要好好教導雍鳴,將來你自己有了孫兒,也要好好教導他……”

……

‘歷史上,老頭子肯定沒對‘我’說過這番話。’

朱棣怔怔看著朱元璋。

歷史上,‘他’五次不顧大明財政,能否承受,強行徵塞。

就是想一代人,把後來人的事情全做完。

“兒臣記住了。”

朱元璋笑笑。

其實他就是提醒一下。

到不擔心。

老四夫婦,能把雄英教的這麼好。

雍鳴怎麼可能差的了。

要論對家人的重視。

老四比他這個當爹的合格。

“你在外面,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不要怕,要是有困難,你就和爹說,那些嚼舌根的,讓他們到咱面前來嚼!”

朱元璋語氣不由有些冰冷。

混賬老四。

幾千匹戰馬,都不向他張口。

還是藍玉提及,他才知道!

還有人嚼舌根?

他就等有人來他面前說老四欠著大明芸芸。

砍幾顆腦袋後。

看誰還敢!

“父皇……”朱棣嘴唇幾次動了動,最終開口。

朱元璋沒好氣道:“說!”

他其實早注意到了。

又讓秀英說對了。

洪武九年、洪武十年的經歷。

再加上老四現在也拖家帶口了,一些掏心窩的話,想對他說,還要反覆斟酌。

“父皇分封兒臣等人,是為了戍邊,也是為了借兒臣等人,收攏武勳兵權,但兒臣始終認為,藩王分封,未來一定會造成中樞和藩王之間的矛盾衝突……”

朱元璋鄭重看著。

他沒想到,時隔這麼多年,老四再次和他提及此事。

……

“兒臣這些年在福建、東番兩頭跑,也想了很多,父皇為何不效仿兒臣出海,等咱們大明國庫充裕後,扶持二哥、三哥等人走出去……”

“成吉思汗的子孫,一直打到了極西之地,為黃金家族留下了這份福澤,我們兄弟為何不可以?”

“扶持二哥、三哥他們走出去,就要增加二哥、三哥的藩王衛,順勢,把他們岳父的兵權,朝廷收取一部分,再配屬二哥、三哥他們一部分,一些不安分,信不過的武勳,直接讓他們跟著女婿去外面打天下,將其爵位,提前傳給其嫡子……”

朱元璋略微琢磨。

其實,給藩王們增加兵權。

他已經在琢磨了。

藩王們增加到三個衛。

至於兵力,就從他們岳父麾下抽調,逐步抽乾武勳手中兵權。

不過支持孩子們,向老四一樣走出去,他沒想過。

其他人有老四的能耐嗎?

恐怕,朝廷需要予以很大補貼才行!

……

“蒙古人有忽裡臺大會,咱們朱家也可以有自己的大會,到時候,每一個新皇登基,我們這些後代,都要回來共享盛會!”

朱元璋不由笑了。

“你容爹想想。”

朱元璋起身。

他得看看,大明的國力,有沒有這個能力。

大明和蒙古人到底還是不同。

蒙古騎兵能做到的事情。

中原百姓訓練出來的將士們,配上戰馬,就能做到嗎?

不過,這一次,他絕不會像洪武九年,直接把老四的提議扼殺。

朱棣笑笑,跟著起身。

他也不著急。

之所以提出這個想法。

是他不想看著朱老二一腳踩到坑裡。

朱老二爭儲奪嫡,鬥不過大哥!

他在外面做的越好。

他相信,能給兄弟們指出另一條路。

他們這代皇子,恐怕是大明兩百年,最為出類拔萃的一代了。

他們留在中原,死的死,混日子的混日子,真的是種浪費。

若他是大哥。

將來大明富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