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紫電 作品

第四十五章 侯德爾

    抵達楓石城當夜,鐵峰郡軍在城外設下攻城營地。

    相比於同楓石城的距離,營地的選址更加接近楓葉堡,隱隱將楓石城和楓葉堡之間的聯繫截斷。

    站在營地東北角的炮臺上,理查德·梅森將設置攻城營地的要領娓娓道來:“按照《554年條令》的要求,攻城大營必須設立在距離敵佔地至少三公里、臨近水源、易守難攻的地點。同時,攻城營地必須儘可能修得牢固。如果條件允許,應當按照最高規格的常駐軍營標準修建攻城大營。”

    炮臺上除了梅森,還有一眾新軍軍官。

    無論是在步兵團、炮隊還是騎隊任職,只要不在執勤,全都被叫了過來。

    面對一眾新軍軍官,梅森儘可能拿出鼓勵的語氣,問:“為什麼?”

    各級步兵、騎兵和炮兵的委任指揮官們面面相覷,有人心有所想,但是誰都不敢貿然開口。

    或許在士兵們眼中,他們是高高在上的軍官,但是在幾位保民官面前,他們仍然感覺自己是大頭兵。

    “別怕,大膽地說。”梅森和氣地問:“為什麼至少三公里?把營地設在那麼遠的地方,不是白白浪費士兵體力?作為攻城方,為何還要花大力氣修建軍營?”

    “因為大炮?”有人小聲回答。

    “對。”梅森帶著讚許點點頭,解釋道:“如果營地的選址太近,就給了防守方使用火炮騷擾的機會。營地目標太大,火炮都不需要打得很準。但是隻要一兩枚炮彈落進帳篷裡,就能讓所有人整晚睡不踏實。三公里距離,足以隔絕大部分火炮的騷擾。但是理由不止這一個。”

    “為了防範守軍劫營。”巴特·夏陵說。

    “對。”梅森又微笑著點點頭,繼續為其他人解釋:“攻城營地和堡壘的間隔越遠,守軍襲營中途暴露的可能性就越大、撤兵需要耗費的時間也越久。在很多戰例中,守軍襲營往往不走最短的路線,反而從其他方向的城門出擊,故意繞遠路,交戰之後再從距離攻城營地最近的城門返回。不過這些都是圍攻大型城市才會出現的情況……三言兩語說不清楚,以後單獨拿出來講給你們。還有嗎?”

    有幾個新軍軍官說出了想法,但是都不對,充當臨時課堂的炮臺一時間陷入沉默。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留出足夠的空間,作為與解圍敵軍交戰的戰場。”梅森見狀,直接揭曉了答案。

    他加快了進度,講解道:“這也是為什麼攻城營地需要儘可能以高標準修築。理論上講,攻城戰需要耗費巨量的資源,使得攻城軍隊無法對其他方向構成威脅,也難以應對外來的進攻。通俗來說,就是當你全力攻城的時候,一旦敵人援軍出現,戰場形勢瞬間就會被逆轉。”

    “攻城不破反被圍的情況,在主權戰爭中發生過很多次。”梅森信手拈來,侃侃而談:“例如529年的杜林圍城戰。聯盟軍攻入城區,將城市堡壘中的帝國部隊包圍。佔領城區的聯盟軍很快又被前來支援的帝國軍困住。最後,老元帥率軍趕到,又從外圍將封鎖城區的帝國軍給包圍了起來——裡裡外外像餡餅一般包了整整四層!所以身為攻城方,更加要做好被圍困的準備。”

    也不管能不能聽懂,一眾新軍軍官都在拼命點頭。

    “那最後那個……那個杜林圍城戰。”有人耐不住好奇,小聲問:“誰贏了?”

    一眾新軍軍官紛紛看向提問者,又一齊看向梅森保民官——事實上,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這個。

    “那當是我們贏了。”梅森挑起眉毛:“不然我怎麼會舉這個戰例?”

    瞭望臺又一次安靜下來。

    “所以。”梅森抬手指向四周,問:“為什麼我們要把營地設立在這裡?”

    在梅森背後,楓葉堡牆頭的燈火清晰可見。瞭望塔周邊是剛剛收穫過的農田,平坦空曠。

    鐵峰郡軍攻城營地既不臨近水源,也不利於防守,與敵軍堡壘之間的距離更是遠遠不足三公里。

    “因為偵察和情報表明,楓葉堡的守軍已經不再持有大口徑火炮,堡內只剩下若干小口徑城牆旋轉炮。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抵近,緊挨著楓葉堡下營。”天色已經很晚,梅森也沒有時間繼續開展啟發式教學:“同樣,只有處在足夠近的位置上,我們才可以震懾楓石城民兵,及時響應任何異動。”

    “一言以蔽之。”梅森總結道:“不但要了解理論,隨機應變同樣重要。”

    新軍軍官們鼓起掌來,許多人長舒一口氣——終於可以回去休息了。

    走了一整天的路,挖了半晚上的溝,又被臨時拽來上課,每個人都很疲倦。

    “說完了攻城方,再說防守方。”梅森意猶未盡:“從不存在無法攻陷的堡壘,但為什麼我們還要修築它們?因為堡壘不僅是盾牌,還是支點、跳板和矛頭,它不僅可以消耗敵人、拖延敵人,還能提供穩固的補給儲存地,保護友軍進行內線機動。即使敵人最終攻破堡壘,堡壘也足以使敵人付出慘重代價……”

    “所以。”梅森指著楓葉堡,炯炯有神地問:“看看這座堅固的堡壘,再看看周圍的地形、環境,你能從它的選址中學到什麼?”

    ……

    雖然圍繞城池、堡壘進行攻防的戰鬥形式,在奔馬之國不甚被重視。

    但是在聯盟的軍事體系中,圍城戰術毫無爭議是一門大學問,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單就攻城而言,從大營的選址到主攻方向的確定,從封鎖敵方據點的手段到使用心理戰術的時機,每件事都大有講究。

    在過去,這些軍事知識——不單單包括圍城戰術——僅在貴族階級內部口傳心授,年輕貴族通過服侍高級貴族,觀摩學習如何統帥一支軍隊。

    所以當有一天他們真的接過一支軍隊的指揮旗時,他們自然而然就知道該怎樣做。

    通過這種方式,統治集團壟斷了軍事知識,成功使大部分起義在星星之火的階段就被消弭。

    但是這種方式的缺點同樣明顯:只要一兩代人的和平或是一次毀滅性的慘敗,貴族階級就能把組織一支大軍所必需的知識丟得一乾二淨,只能從小打小鬧重新開始積累。

    甚至可能因為缺乏外部威脅,而長期停滯在小打小鬧的層次。

    而內德·史密斯元帥創立的聯盟軍事體系不存在這個缺點。

    通過修道院式的軍事教育,溫特斯、梅森等一批又一批聯盟軍官不必再通過實踐一點一滴總結經驗,而是可以從書本上學到前人用血淚換來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