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青染 作品

67.叛軍起源





“到了四十多年前整體情況都開始遭遇極端惡劣的天氣影響糧食產量低下,西府再差也能種熟一季稻穀供給各州,相反西州南部則是完全無法種熟糧食,不是狂風就是暴雨,無法出海打魚,山中的野獸少了,開始鬧饑荒,他們就將主意打在了西府身上,等到三十年前一切逐漸恢復正常,西府的水稻一年種兩三季,收成又好,就更想吞掉西府,於是鼓動西州的原住民起義,讓原住民替他們衝鋒陷陣,他們自己則在後面坐收漁翁之利。”




如此,庭淵算是徹底弄清了前因後果。




朝廷鼓勵他們離開西州入籍西府耕種,這些部落首領擔心居民離開部落,削弱自己的權利,於是不準這些居民離開西州或部落,牢牢地掌控住這些人。




真遇到了天災人禍,也不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是讓這些被控制的居民衝鋒陷陣。




庭淵如今明白為何西州北部的居民會對勝國有認同感,而南部卻沒有。




因為南部從來沒有真正的降服過,即便是歸順了女君,一代傳一代下來,還是保留了自己的制度,保留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對勝國沒有認同感,幾十年前受災損失慘重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卻因為族群制度沒能避免。




女君保留他們的制度,原是不想壓迫他們,卻不承想一代代下來成了養虎為患。




伯景鬱道:“對於起義的居民,都是從寬處理,願意留在西州的就留在西州,不願意留在西州就遷入西府,分地分房。當時西州北部居民有一半選擇離開,離開的多數是年輕人,留下的多數是老人,他們對西州的土地有情感,講究落葉歸根,便是死也要死在那片土地,我們並未強制,每年大量補貼糧食,大興土木,教育,建立港口等,幫助西州北部發展起來,人口比三十年前翻了好幾倍。”




西府如今人口兩億五千萬,其中五千萬都是遷入的人口,剩下兩千萬繁衍後代家家戶戶多子女,三十年前西府的人口也不過小几千萬。




正是因為西州起義,人口大量遷移,有不少南部叛軍也跑了出來,在西府拿到了土地,將糧食運回西州給叛軍,這才加了限制,要想入戶西府,必須在西府買土地,而不是和以前那樣直接分房屋田地。




這也是導致現在西州北部或中部一些貧困居民,想要遷移到西府幾乎毫無可能,不設置門檻誰都能來,時間久了西府就得變天。




兩億五千萬的居民不能當作肉盾,如此限制也是別無他法,若真想遷移到西府,不買田產買一塊地,也是可以遷戶,只不過沒有地,在西府就只能務工。




在西府務工一年想要養活一家幾口也不難,西府的糧食便宜,工作崗位多,若真想遷移出來,也不是什麼難事,一家人勤勤懇懇在西府務工攢錢,入戶西府十年以上,買田產就有優惠政策,外來人口直接落戶買田產一畝地五十兩銀子,入戶十年名下無田產首次購買田產只需要十兩銀子,之後再想購買,就會恢復原價。




頒佈這麼多政令,也是為了保護更多人。




朝廷一直在努力。




聽了伯景鬱的話,庭淵如今算是明白了,“就是典型的白眼狼。”




伯景鬱點頭:“鬥米養恩人,升米養仇人。現在西州南部部落的影響力從內部已經在逐漸瓦解,巳邑部落也有不少居民主動民化,進入西州中部脫離部落生活,這讓部落首領感受到了危機,便通過不斷刺殺皇族成員來激化矛盾。”




“從前勝國各地收成都不好,部落首領還能給居民洗腦,如今西府富的流油,西州北部當初他們瞧不上的荒地如今熱鬧非凡,中部那些被他們叫叛徒的人生活也有滋有味,西南海岸的陳餘部落也是典型的受益者,朝廷發糧食,建書塾,興教育,治水患。”




越聽庭淵就越覺得這樣的做法很像懷柔政策。




只要時間夠長,受益的人越多,那麼再想叛亂的人就越少。




就拿現在的陳餘部落來說,曾經也是叛軍主力,現在南部各大部落只有他們實力保存最完善,再過幾代人便會被徹底同化。




呼延南音也是很好的例子,他祖上是巳邑部落出身,如今徹底民化歸順朝廷,日子過得風生水起還不忘拉自己的同胞一把。




這也算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伯景鬱道:“面對西州南部的叛軍,我與榮灝都是相同的想法,並不想與他們兵戎相見,更願意讓他們心悅誠服地主動走出南部,放下兵器拿起農具迴歸生活,一同建設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