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制導板磚 作品

第373章 決戰三日前

  “是啊,”曹操說,“只不過我們的弱點全被一個善於利用的人給利用了。白起,哼……”

  “這人,是名將吧?”戈爾德魯夫小心地問著。

  “何止是名將。”

  身邊的達·芬奇長嘆一聲。她剛剛查了白起的資料,發現白起簡直就是個怪物。

  此人是中國戰國時代的秦國人,比東漢末年要早400多年。他當了三十多年的將軍,指揮大小戰役無數。

  他打的第一仗就在伊闕關,以十萬秦軍大破韓魏二十四萬聯軍。從此開始了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人生。

  他的最後一戰,長平之戰,更是中國古代戰爭史的著名事例,被認為是他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

  四個字總結:戰必求殲。

  “白起與他同時代的將軍不同,”曹操說,“他特別喜歡也特別擅長打殲滅戰。不強求斬殺敵將和攻城掠地,而是利用地形,在野戰不斷消耗敵人,形成足以制勝的兵力差。”

  他頓了一下。

  “你們提到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最大規模的戰役。秦軍和趙軍,隔丹河相持半年。白起在前線築起工事,表明要與趙軍死戰。暗中卻派兩支騎兵隊長途奔襲趙軍後方,最後漂亮地把趙軍分割圍攻,逼得趙軍投降。然後白起……”

  曹操的嘴唇忽然抖了一下。

  “……把降卒四十萬人全部處決了。”

  立香瞪大了眼睛。

  “四,四十萬人……處決?”

  “具體數字或許有所偏差。可能十萬,可能二十萬。但長平之戰讓趙國損失了四十萬人,這是不爭的事實。”

  光是聽曹操這麼說,立香都感覺心驚肉跳,管制室的人們也都有了驚訝甚至是驚慌的神色。

  四十萬人,這個戰損放到現代戰爭中根本無法想象。而且這還只是一場戰役的數字。

  事實上,在中國史學界一直有個非正式,但是挺有趣的說法。戰國時代的兵卒傷亡,有一半都來自白起。

  戈爾德魯夫趕緊找張紙擦擦汗。

  “我們竟然在和這麼可怕的人交戰嗎?能活下來簡直是奇蹟啊。”

  “是啊,”曹操笑著說,“這也多虧了立香隨機應變。其實當時形勢緊迫,我來不及細說,還擔心你們要是堅持從南面突圍該怎麼辦呢。”

  “你想誇御親倒是沒問題啦。”

  刑部姬插了一嘴。

  “但現在是不是該想一下為什麼會被包圍了?再來一次可受不了啊。”

  “是白起的寶具!”戈爾德魯夫搶著說,“一切都是從那個寶具開始的!通訊中斷,伏兵出現,那肯定是某種帶有空間轉移能力的結界!”

  “冷靜點所長。”達·芬奇掏著耳朵說,“要真是空間傳送那麼簡單,他幹嘛不直接在咱們頭頂上空投部隊?”

  “那……就是他的寶具有某種限制!”

  “所,以,說,那個限制是什麼啊?”

  “是書吧?”

  曹操說出一個答案,引來眾人疑惑的目光。

  他解釋道。

  “無形落陣·神妙行軍。前面四個字,說的應該是白起擅長在任何地方佈下陣勢。後面四個字,應該出自他的著作《神妙行軍法》。”

  達·芬奇快速翻動顯示屏上的文字。

  “還真有哎,我都沒注意到。曹先生記得真清楚。”

  “因為我讀過啊。書裡講的是如何行軍佈陣,出其不意。所以我推測白起的寶具也與行軍有關。”

  戈爾德魯夫似乎懂了。

  “難道是加速行軍?”

  “可能不止如此。當年伊闕之戰,白起和咱們一樣從南向北攻。他在關前佈下疑兵,吸引韓軍注意。然後騎兵長途跋涉,從西側山間路繞過伊闕,避開韓軍耳目,突襲關內的魏軍,再前後夾擊。怎麼樣,是不是很熟悉?”

  立香一驚。

  “這不就是他打咱們用的陣型嗎?”

  “沒錯,只不過方向剛好反過來而已。再加上開戰時雲中君和孟星魂都不在關上。所以我推測白起的寶具……”

  曹操稍微組織一下語言,選擇了他認為最準確的說法。

  “……是讓事先準備好的軍隊快速進入預定位置。寶具發動前,他應該會設計如何佈陣,而這個佈陣恐怕必須是‘他認為能夠形成’的方式,再用寶具加速形成。選擇伊闕關肯定也是因為熟悉地形。”

  “那,通訊失靈又是怎麼回事?”戈爾德魯夫問道。

  “只是附加的效果吧?”達·芬奇說,“既然這是一種結界式的對軍寶具,有點其他效果也正常。不過這樣一來有件事我就確信了,一開始我還以為看花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