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無煙又無酒 作品

第597章 試產

 “放心吧,柱子哥,那些亂七八糟事情瞞不住你兄弟我這雙眼睛。”許大茂答應的爽快。

 何雨柱原本是想著讓許大茂去推銷上面的,但現在婁小娥乾的hfj商貿街馬上就要竣工了。

 到時候自家店鋪,何雨柱想著去那搞個直銷店。

 這個年頭,只要牌子打出來,那麼鋪貨這種事情就不是太難。

 所以就用不了許大茂這種太專業的人才。

 說實話,何雨柱對許大茂的品行還不是那麼太放心。

 梳理產業鏈,讓那些小廠子給自家搞代工,最多也就是吃吃喝喝,而且還是人家招待許大茂。

 反正只要驗收品控那裡把握好,採購價格什麼的,許大茂都沾不上。

 這也就在源頭上剎緊了許大茂搞**的可能性。

 但推銷就不同了,裡面貓膩太多,搞不好兩人幾十年的朋友,何雨柱搞到後來還得搞個揮淚斬馬謖什麼的。

 事情談過,吃吃喝喝,等到酒足飯飽,左紅已經到廚房收拾了,許大茂才遲疑的問道:“柱子哥,這個廠子是不是婁小娥跟你合夥辦的?”

 何雨柱心裡一動,他知道,許大茂這是心裡還有個疙瘩。

 許大茂心裡還真有,也就是當年他父母算計著跟婁家結親,到底是被誰破壞的事。

 許大茂還不知道婁小娥給何雨柱生了一個兒子,不然早肯定是何家當年使壞了。

 其實也就是這兩年,在外面聽了些閒言碎語。

 也就是何雨柱突然多出了幾個兒女什麼的,所以許大茂就聯想到上面去了。

 說有什麼怨恨也不至於。

 當年那個事早就過去了,甚至許大茂還有點慶幸沒娶婁小娥,不然那幾年說不定他還真要大義滅親。

 但這個事怎麼說呢?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現在偶爾想起來,許大茂總歸心裡還酸酸的。

 特別是今世與前世不同,何雨柱就憑著港島的關係,直著腰就硬氣了這麼多年。

 這就讓許大茂錯誤的認為,他上他也行的感覺。

 論關係,許家原本是婁家的絕對心腹,不然也不至於許大茂父母想著讓兒子娶婁小娥的事情。

 論能力,許大茂也不認為自己比何雨柱差多少。

 再加上裡面的事情,許大茂並不清楚,他不知道婁小娥那邊是怎麼發家的。

 只知道婁小娥對何雨柱的幫助有多大。

 所以心裡泛酸也是難免。

 何雨柱沒有遲鈍,反而笑道:“有那邊的投資,中間人你也認識,人家還說要請你吃飯呢。”

 許大茂摸摸腦袋詫異道:“我認識?誰啊?”

 “冉秋葉,冉老師,當年你也幫過她家。前段時間,閆埠貴那個事情,就是人家花錢給平的。這回回四九城,人家就是過來投資的。正好遇到我想著辦廠,就拉著婁小娥一起給我投了一筆。當年我送她們一家出去後,她好像跟婁小娥關係挺不錯的。”何雨柱答道。

 話全沒錯,但事情的前後順序改了一下,意思就是大不同。

 何雨柱也不是怕許大茂知道什麼,但這種事畢竟是不符合潮流的事情。

 他總不能承認自己有仨媳婦吧?

 好說不好聽,也犯不著炫耀。

 但這個話聽到許大茂耳朵裡,卻是讓他心裡舒服多了。

 雖然婁小娥跟何雨柱關係遠近也不關他什麼事,人家都不一定記得他了。

 但人就是這樣,總歸各種各樣的幻想,各種各樣的意淫,不分老少。

 我沒得到,你得到了,那我肯定心裡不舒服。

 反之,大家都一樣,也就心理平衡了。

 <div class="contentadv">

 許大茂驚詫道:“冉老師這麼有錢麼?”

 何雨柱擺擺手笑道:“人家家裡,在老美那邊,是一個家族。壟斷一個行業的,這點錢對於人家就是九牛一毛而已。

 我好像聽誰說過,冉家真要論起來,比婁家有錢多了。不過就是命不太好,要當年路科長還活著,妥妥一對啊。”

 何雨柱眼神閃過一抹憂傷,對路寬那個老大哥,他還是挺懷念的。

 人們常說獨擋一面,任何企業都是如此,基本上有一兩個有能耐的,就能把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的。

 而且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那種。

 說實話,自從何雨柱把班子搭起來後,何雨柱也是在觀察著。

 藍廠長基本上負責上面各種關係的串聯,原材料的採購商談,然後把每天廠內任務安排下去。

 同樣的事情,何雨柱要跑三四趟,還不一定有結果。

 而藍廠長只是一個電話,最多約頓飯,人家就把事情辦下來了。

 小陳,現在是車間主任,則是負責各種執行,人員的培訓,機器的安裝搞的絲滑。

 許大茂也是東跑跑,西跑跑,每天也不清楚幹什麼,但技術人員拆分出的零件,就被許大茂一樣樣的安排了下去。

 廠子的技術培訓,財務,都是婁小娥冉秋葉那邊安排的人。

 何雨柱一下成了甩手掌櫃了。

 這玩意,也只能讓何雨柱揉揉鼻子,啥事不摻和。

 隨著各種零件樣子的交付,何雨柱也安排技術人員開始了第一臺電飯煲的組裝。

 這玩意在外面也不是什麼新奇貨,小日子五十年代發明,然後就風靡世界。

 說白了,這就是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了,必然出現的產物。

 有電力開始,就開始解放各種勞動力。

 像是婦女也必然要參加工作什麼,那家務活自然還需要人幹,也就是因為這個,各種各樣的家務輔助電器,就如此誕生了。

 說白了,就是為了更好的壓榨勞動力的必然產物。

 電飯鍋進入國內,是五十年代末。一開始只有友誼商店有的賣,後來咱們自己的仿製品出來了,這才小批量生產。

 像什麼三角牌子的,在六十年代就有了。

 之所以沒有大範圍普及,一個是電力問題,再就是技術問題了,還有就是咱們父輩那個時候生活都是過的悠閒,不需要這玩意。

 但隨著社會發展,就像現在筒子樓越來越多。

 家家戶戶的居住面積都不夠,再燒煤球柴火什麼的,家裡烏漆嘛黑不說,也不安全。

 所以,一個煤氣,一個電產品,必然是往後十餘年家庭需求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