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開了掛 作品

第432章 建一座宮殿?

  這樣的多星系統中,因為引力條件複雜,很難形成大型固態行星,即便是有,也會在恆星的交互運動中被撕扯碎裂,逐漸消散。

  廣闊的宇宙之中,除了恆星行星等大型天體外,並不是完全的一片虛空,而是分佈著不計其數的從微觀粒子到隕石,小行星一樣的星際物質,恆星和各種行星等大質量天體的總量,甚至還不如這些星際物質多。

  星際物質的主要成分就是氫和氦,虛空中的星際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旋轉著逐漸向中央聚攏,只要星際物質足夠多,凝聚壓縮到了一定程度,氫和氦開始聚變,就形成了新的恆星,新恆星巨大的引力繼續吸引其他的星際物質圍繞在周圍旋轉,慢慢的演變成一顆顆行星。

  如果新的恆星質量不能佔據統治地位,其他的星際物質繼續聚攏,又會形成第二顆恆星,這就是雙星系統。

  單星系統的恆星通常都像太陽一樣,佔據整個星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質量,剩餘的物質不能形成最小的恆星,只能形成核心無法發生聚變的行星,從鬆散的星際物質到類地行星,這個過程通常都要幾億年,幾十億年才能完成。

  行星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如果不能產生大量的水,或者適宜的溫度以及其他必要的條件,也不可能會有地球類似的生命誕生,即便偶然誕生出來,在各種地質,氣候變化過程中,集體性滅絕也是大概率的事件。

  一系列的條件儘管苛刻,卻並不是十分罕見,曾凡發射將近兩千個探測器,隨著探測範圍的不斷擴大,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已經發現了數百顆,這些星球的條件都以地球為標準,比金星的條件那可是好太多了。

  已經誕生大規模生命的星球也有十幾個,基本都是初級生命,十幾年的時間裡,這些超光速探測器仍然沒有飛出這個比銀河系還要大幾倍的星系,就連星系的核心區域還沒有飛到。

  越靠近星系的中央,探測器的速度越慢,那裡的恆星密度太高,行星數量反而大幅度減少,探測器的使命主要是探測生命,因此大部分的探測器還是在星系核心區外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