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 作品

第五百零四章 絕不低頭


                 袁熙拿著南匈奴送來的羊皮文書,逐字逐句看著,不時指著上面某處文字,仔細詢問田豫其中細節。

  他足足問了小半個時辰,才將這封長信看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文書是用兩種文字寫成,主要部分是鮮卑文字,次要補充部分則是漢字。

  但漢字部分極為簡略,且出現了不少疏漏,不僅詞不達意,還多有寫錯筆畫的,所以只能參照鮮卑文字,才能明白其中意思。

  這裡面有好幾個極為諷刺的事實,第一個就是此時匈奴人主要採用的文字,是鮮卑語。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

  這是說匈奴人是沒有自己文字的,但根據後世考古來看,顯然不符合事情。

  一個部族需要發展,不可能最簡單的文字交流都沒有,司馬遷當初如此說,是因為在他的時代,因為漢朝強盛,所以大部分匈奴貴族,都是使用漢字作為交流的。

  但這並不是說其之前就沒有文字,匈奴人有一套獨立於漢字語言系統的符號文字,其類似與突厥的石刻文字,只不過和漢朝交流多了,使用範圍慢慢變小了而已。

  而且匈奴的血統本身也非常複雜,到現在也沒有明確定論,其如同多部族的大聯盟,其中哪一方部族強勢了,那其背後的主體民族的文化,便會佔據強勢的主導地位。

  西漢是對外族交流最為強勢的時期,所以漢朝疆界外的部族,為了更加順利交流,開始自發學習漢字,以表示對漢庭的敬畏。

  而到了東漢,對外族採取的原則變為收縮性的羈縻政策,即以胡制胡,在這種情況下,漢庭放棄了對邊疆的胡人教化。

  在這種情況下,通曉使用漢字的人越來越少,而關外鮮卑的崛起,讓匈奴使用的文字,由漢字開始大規模轉向鮮卑文。

  這便是文化和實力的相生關係,實力強大的,會佔據文化交流的強勢高地,而弱勢的一方,會自發接受強勢方文化的滲透和薰陶。

  所以有種說法,便是文化的擴張並不需要刻意進行,只要國家實力強大,自然有周邊部族主動接受強勢方的文化,此謂之文化慕強心理。

  眼下袁熙面前的這封書信,便是說明這個道理。

  本來在東漢前期,漢字已經成了匈奴的主要文字,但隨著桓靈失道,天下大亂,漢廷威望大損,南匈奴都有膽子敢趁亂劫掠漢廷了,又怎麼會願意去學漢字?

  所以只短短几十年,匈奴用的官方語言便從漢字變成了鮮卑文字,當真是不勝唏噓。

  袁熙知道這是個很不好的兆頭,要知道文字是承載文化最基本的載體,改換文字,說明已經沒有了文化認同感,那歸屬感也就會大大降低,最後遲早有一天,匈奴會完全脫離華夏文化圈。

  之後若讓其迴歸,就要花費數倍數十倍的努力,甚至五胡亂華時,鮮卑差點反過來差點把華夏文化同化消滅。

  袁熙想到這裡,拿起文書晃了晃,“奉孝先生看過了?”

  “他有什麼想法?”

  田豫回道:“先生說,匈奴人表面上雖然謙恭,但是信裡面還是有不少私心的。”

  “其希望互市,並以優惠條件用馬匹交換幽州貨物,但其要交換的,卻是鐵器工具等器物,甚至還想要製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