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海城鋼鐵廠

  章輯文苦笑道:“譚書記、廖司長,致遠方面提出來的總經理負責制,很可能架空我們的人啊!董事長只有人事權和監督權,最關鍵的生產部和財務部都由致遠方面派人擔任,這樣對我們很不利啊!”

  冶金廳計劃處副處長姚強是章輯文一手提拔的嫡系,連忙附和道:“章廳長的擔憂不無道理啊!我上次去東海開會,聽一個南方的同志講,他們廠也有外資併購,新的合資廠分別設置了中方廠長和外方廠長,各負責一攤子事,也相處的很好……”

  章輯文心裡有自己的小九九,按照之前談的合資方式,冶金廳就會成為新的合資廠大股東,而姚強也是合資廠中方廠長最適合的人選,以後海鋼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可致遠突然提出來什麼ab股權結構,讓章輯文很是不爽,不僅讓海城地方政府分了一杯羹,冶金廳的控股比例也下降到30%,降為海鋼第二股東,失去了話語權。

  而海城市政府當然是要極力促成這樁投資的,海鋼作為冶金廳下屬企業,利潤大頭都讓上面拿走了,只有很小一部分留在海城,海城市政府還要承擔他們的各種後勤、就醫、入學工作。

  而致遠新的投資方案就不同了,海城市政府有了25%的股權,能夠參與分紅不說,致遠的投資也成為海城市招商引資的改革開放成果,海城市政府雖然沒有決策權,但有建議權和監督權,外商可不比冶金廳,想在海城站穩腳跟,很多時候還是要和海城市政府處理好關係,海城市政府這不就有了話語權?這個新方案對於海城市政府來說,簡直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只是駱炳輝醒悟的有點晚,沒有馬上認清盟友,這才導致三次談判都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

  這也是市政府和冶金廳都派出最高領導參加談判的原因,雙方各執一詞,都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廖庭軒怎麼可能看不到這一點?以他對楊墨的瞭解,拿到決策權已經是他的底線,這點沒有任何談判的餘地,想要促成這段聯姻,只能從股權結構上再想想辦法。